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24838
  • 题量:18
  • 年级:高三
  • 类型:专题竞赛
  • 更新:2021-09-10
  • 人气:1473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1

1、

“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这里评述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法制度 D.嫡长子继承制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122
2、

【原创】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以礼为本 B.强调法的作用
C.隆礼重法 D.反对追逐利益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309
3、

范蠡认为:“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范蠡的经济思想是(   )

A.强调农业生产 B.适应市场需求
C.农商兼营,农商俱利 D.国家调控物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61
4、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649
5、

吴于廑在《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中说到:“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
B.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拥有一切权力
C.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D.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的君权始终受制于教权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02
6、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有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空想到科学”特点的史实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86
7、

近代有一画派享有“光的诗人”之称,其善于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褐色的微妙变化,下列作品中属于该画派的是(   )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37
8、

【原创】《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1945年“国民政府不仅作为抵抗日本的自由中国的领导者而赢得了喝彩,还把中国带进了世界政治舞台,在那里终于被承认为大国之一。”下列可以成为其史实依据的是(    )
①签署《大西洋宪章》          ②签署《联合国宪章》
③参加雅尔塔会议              ④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02
9、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97
10、

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85
11、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中国革命必须(      )

A.扩大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B.推翻清朝的统治
C.效法俄国走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D.反抗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相统一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756
12、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言论与行为往往令一些人难以理解。观察思考胡适下列言行,你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是(     )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C.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62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题型:32
  • 难度:中等
  • 人气:1835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材料二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选自《殷海光文集》
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32
  • 难度:中等
  • 人气:1114
1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渊源很早,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靡州就有土司制度的刍型,但通常认为这种制度始于宋元,而完成于明代,清代因袭沿用。元、明推行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各省民族地区,其中又以云南设置的土司、土官最多,职官种类也最为完备。土司制度的内容,主要是暂时不触动各民族固有的生产方式,利用原来的统治机构对当地统治者加封一些不同于内地的职名封号,使之“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
——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
材料二    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遂至以盗治盗,苗、倮(彝族的一支)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理,皆非治本。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惟剿夷必练兵,练兵必选将。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
——《清史稿》卷512鄂尔泰奏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土司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 题型:32
  • 难度:中等
  • 人气:1343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备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训政思想提出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

  • 题型:32
  • 难度:较易
  • 人气:1771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理事会主席勒乐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紧急通告”:(1)务须避免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足以妨害和平解决之行为;(2)两国立即撤兵,并使两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不受妨害;(3)将关于本事件之会议记录及其他文件,通知美国。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册
材料二  (1932年1月2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分别照会中日两国政府。)鉴于目前的局势及在此局势下美国本身的权利与责任,美国政府认为它有义务照会日本帝国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即非战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致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
——摘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这一通告的荒谬之处及实质。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外交照会与国联通告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 题型:32
  • 难度:中等
  • 人气:1176
1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吃饭是个大问题,搞得人们吃不饱饭是不行的。当然会有灾情,就是有灾,也要想法使他们吃饱,抗旱救灾是个好办法。把生产队搞好,自留地分配好。其余如大队企业如何办好,这些问题都要有个规定。只要按这些办法办,今年就会是个好年成。是否可以改变形势?我想,今年如果搞好,形势就能改变。积极性要提高。要有信心。机关也动手,开一点荒,搞一点水利,见缝插针。不吃食堂了,农民家里可以节省点,有啥吃啥,使农民有点家底,能够养老养小。这几年把家底搞掉了,要恢复起来,这不是开倒车,因为我们的基础还是建筑在生产队上面。把生产队搞好,又把农民的家底搞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1962年朱德《纠正“左”的偏向,恢复和发展生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文章发表的背景,并回答朱德关于解决农村问题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朱德关于经济建设的观点。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