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3199
  • 题量:14
  • 年级:高考
  • 类型:高考试卷
  • 更新:2021-10-09
  • 人气:1903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湖北卷)

1、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B. 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 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 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84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C.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其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侵入人体后,使人体丧失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D.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57
3、

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1~2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9
4、

填空

1.

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

2.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

3.

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 题型:2
  • 难度:中等
  • 人气:746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两个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2.

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字。)

3.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认为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模糊一些是情有可原的,就像模糊数学就是了不起的发现。

B.

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C.

作者认为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

D.

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E.

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962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体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

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

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

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

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2.

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

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

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

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

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

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

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

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

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752
7、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014
8、

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慢头。
点评: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092
9、

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

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

上句:

下句: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2033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 题型:20
  • 难度:中等
  • 人气:2237
1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鸿鹄之志如愿以偿一偏概全归纳演译
B. 冥思苦想自行其事风姿潇洒烟波浩荡
C. 气喘吁吁相辅相成匪夷所思安分守己
D. 蛊惑人心一愁莫展鼎力相助面容安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17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听到这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B. 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C. 双塔镇医生王东东为了敛财,公然宣称注射他的免疫球蛋白即可预防EV71疫病。
D. 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34
13、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著(zhuō)     量(zhǐ)     义词(bǎo)    因 废食(yē)
B.(jiào)    恫 (hè)     重号(zhuó)   熠生辉(yì)
C. 理(chù)     守(kè)     望哨(liào)   刚 自用(bì)
D. 应(gōng)    参 (yǔ)     子里(gǔ)     装 作哑(lóng)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61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1.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 俟其长,乃赴龙渊 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 无有所与                俾:使
D.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 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 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 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