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实词
初中语文

阅读。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 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 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 而歌者,红装而蹇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①冷光,清亮的光。②娟然,美好的样子。③靧(huì)面,洗脸。④鬣(liè),泛指动物头颈上的毛。⑤罍(léi),盛酒的器皿。⑥蹇,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临溪而              

②于时冰皮              

③山峦 晴雪所洗              

而茗者              

(2)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来源: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云球 ,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 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 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夙慧(具有)

B.

不爽 发(差错)

C.

万象 见(完成)

D.

无微不 (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

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

"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

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②神哉,技至此乎。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来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 ,料量平 ;尝为司职吏 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 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 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为季氏史   

②齐人   

③高山   

④诸生以 习礼其家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列各小题。

吴广 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 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 以证今,此如 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 ,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 今,事变至赜 ,处之者有经有权 ,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 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 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 ?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 注意读史,其道奚由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吴广 爱人        

有种乎       

③如 弈者观谱      

④从古    

注意读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来源:2021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       (人名)。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仙则 (名称,名字)

B.

有龙则 (神异)

C.

是陋室(这)

D.

无案牍之劳 (形体、躯体)

(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方框处填写相应内容。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来源: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 流散,劝之树艺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 ,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 美者,辄下马与僚佐 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 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 人牛",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 ,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

B.

"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C.

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

D.

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B.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C.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D.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4)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

来源: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 之聚之,所 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 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翻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来源:202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节选)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搐chu: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据理 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

沙为坎穴(牙齿)

C.

以百数(珍藏)

D.

一日 书画(晾晒)

(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①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处士笑而然之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一日(①  )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    )拊掌大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来源:2021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 我与       

尔而与之       

③万钟于我何    

为后义而先利       

(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万乘之国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4)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来源: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

金溪 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其文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 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文:文采。⑤理:道理。⑥稍稍:渐渐。⑦宾客:把……当作宾客。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⑪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兄何见事 晚乎

②忽啼求

B.①不 物喜,不以己悲

②或 钱币乞之

C.① 文理皆有可观者

真无马邪

D.① 当涉猎,见往事耳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鲁肃过浔阳   

②卿今者 才略   

③父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引人深思,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

来源:2021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启:仆 居东坡 ,作陂 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 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 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庭下如积水 空明    

②勿谓仆 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来源: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医者仁心

[步惊 ]性□。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

[瑞香]性温。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 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 屋皆香。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可以稀痘。

[葳蕤]性□。一名玉竹。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

[蒲黄]性平。香蒲花中之蕊屑也,细若金粉。春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桃。能止血,消瘀青。

[注释]①步惊、蕙兰、瑞香、山兰、川芎、葳蕤、蒲黄,均中药名。②刈,割。③比,挨着,邻近。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请选出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A.

煎汤饮之

B.

如女之委顺相随也

C.

有娇柔之意

D.

故俚俗谓之蒲槌

(3)请用标点符号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

(4)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刈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屋皆香。

(5)如有同学不慎跌伤,破皮出血,你认为文中哪味中药适合对他进行现场医治?

(6)中药有温、热、寒、凉、平五种药性。中医治病依中药之性味,以凉祛热,以温祛寒。请联系上下文,推测"步惊"和"葳蕤"两味中药的药性,并填写到文中的方框内。

(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

来源:2021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谏院 题名

司马光

①古者谏 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 ,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②夫以天下之政,四海 众,得失利病 ,萃 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彼汲汲 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 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 其名於版,吾恐久而漫灭 。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

【注释】①谏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②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板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③谏无官: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④工商:从事于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⑤利病:优势和弊病。⑥萃:聚集。⑦谋:图谋,谋求。⑧汲汲:形容心情急切。⑨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⑩漫灭:污漫消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钱君始 其名於版  

②四海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B.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C.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D.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汉兴盛以来,始置官。

(4)细读选文第③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范仲淹应约写下《岳阳楼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庆历年间,司马光为警示谏官面写下此文,间接表达了自己与范仲淹相同的政治情怀。请说说这种情怀是什么。

来源: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雍氏 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 谓楚王曰:'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 甲与粟于周

征:索取

B.寡人请以国

听:听从

C.此告楚

病:患病

D.必劝楚王 兵守雍氏

益:增加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B.

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C.

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D.

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来源: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羲之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 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选自《晋书•王盖之传》)

【注释】①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②冠:超越。③修楔:古人游春活动。④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⑤流能曲水:觞,酒杯。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⑥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⑦极:尽情,⑧信:实在、确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B.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C.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D.

扳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B.茂林

盖简桃核 狭者为之(《核舟记》)

C.名士多居

投诸渤海 尾(《愚公移山》)

D.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

处处 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联系选文,概括出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原因。

来源:2021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