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实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河南贫人伤水早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 持节 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 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 切谏,不得久留內,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 °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谒者:官名。②河南:指河南郡。③节:符节,皇帝派遺使者的凭证。④矫制:假传圣旨。⑤数:屡次。⑥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⑦大指: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上使黯往视之

使:   

②乃召拜为中大夫

乃: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   的品质,从原中"   "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来源:2019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陶侃少孤贫。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果四州请军事。判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遺,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甓(pì):砖。②都督:统领。③士女:泛指百姓。④弃:放弃。⑤迄:到,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自劳耳

(使……劳累)

B.常语人曰

(告诉)

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

(放弃,舍弃)

D.明毅善断

(善于)

(2)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朝运百甓于斋外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下列対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②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来源:2019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来源:2019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 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 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

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来源:2019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 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来源: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荷担者三夫   

②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③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④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来源: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 盆缶 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为一击缶。相如顾召 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   

④秦王怒,不许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4)【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5)【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来源:2019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②既克,公问其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

来源: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戚继光 ,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 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 ,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 ,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 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 ,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来源: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高祖 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 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 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 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 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③战胜而不予人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来源:2018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甲】亮答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逗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日:"善!"

(节选自《三国志》)

【乙】苏秦始将连横 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 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候,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 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 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连横:战国时,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②胡貉: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貉皮,代马:今指山西,河北北部出产的马。③义章:指法令条文,④俨然:庄严郑重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此用武之国

国:地方

B.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岩阻:地势险要的地方

C.不可以使民

使:出使

D.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利:物资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大王之贤

A.以君为长者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以残年之力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目的是希望刘备"成霸业,兴汉室"。

B.【乙】文中苏秦阐述秦国优势,日的是希望秦惠王"并诸侯,吞天下"

C.【甲】文中虽然刘备只说一个"善"字,但是可推测出其内心激动不已。

D.【乙】文中用"愿以异日"来表明秦惠王第二天施行苏秦的计策。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②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来源:2018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来源:2018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乙】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公输》)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御)

B.不求闻达于诸侯(听说达到)

C.后值倾覆(失败)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力)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杀臣,不能绝也

D.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译文:   

②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4)【甲】文中诸葛亮自述刘备来访,可用成语   形容。[甲】【乙】两文中刘备与墨子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其成功原因是什么?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后值倾覆: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静以修身:   

④悲守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来源:2018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夫/霪雨霏霏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策之/不以其道   D.山行/六七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专指男人的配偶)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他的)

D.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和第四段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

B.本文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

C.文章在语言上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D.本文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环环相扣,层层蓄势。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5)本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请联系本文,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来源:2018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