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指出图片二与图片三所对应的战争的名称。
(2)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写出两个19世纪末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说说我们可以从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哪些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   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  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 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 “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 “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义?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 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这场战役解放的是那座著名城市? 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由于对这些地区的统一方式不同,汉朝对它们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王朝继承了秦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的这一制度,在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等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3月,左宗棠移驻肃州(今酒泉),督率220营大军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理形势,确定了先北后南的战备方针,指挥清军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复了乌鲁木齐等北疆大部分地区。……1877年春,清军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军队。1878年1月,清军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特点,并指出设置西域都护府的目的。(2分)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根据材料二,指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2分)
(3)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什么特殊的政治制度?(2分)
(4)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下达给谁的?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中共对此事件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材料三:“ ……,全面爆发卢沟桥。 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
(4)材料三中“全面爆发卢沟桥”有何影响 ?举例说明此事件中英勇人物的抗战事迹。
(5)材料“恐怖南京大屠杀” 屠杀我无辜军民约多少人?
(6)“国共合作共赴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和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在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的先进人将目光转向西方,向他们学习,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
材料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李鸿章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材料四  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根本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把梁启超的主张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指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高举哪两面旗帜?
(5)据几则材料可知,中国学西方经历了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由此可见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有何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称,在近代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南京签订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图1是小华同学去南京某纪念馆参观时拍下的一张照片,请根据这张照片看出该馆是为纪念什么事件而修建的?
(3)图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请回想,这一场面的出现与哪一次著名战役有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从而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近代屈辱是历史给我们的沉重感受。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撕裂的国土】


(1)图一中“A”、图二中“B”所示领土分别被哪国通过何条约而割占?
(2)图三中阴影部分的领土被哪国割占?该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烧毁的尊严】

(3)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由图四到图五,你会联想起中国遭遇的哪一劫难?
【侮辱的数字】
“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4)材料属于作者对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评述?据材料,说说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屈辱的感悟】
(5)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对此,你有何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哪次侵华战争中签订的什么条约?
(2)材料二是哪次侵华战争中签订的什么条约?
(3)材料三是哪次侵华战争中签订的什么条约?
(4)从条约内容分别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
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
(3)材料三的变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综合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材料二:“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央和地方,至少四个,共2分)
(2)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3) 材料二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更为可取的方面”分别指什么?
(4) 由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请回答:
(1)由图一你一定联想到近代中国的相关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于哪一年爆发?
(2)图一这一重大事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
(3)与图二相关的会议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确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4)与图二相关的是近代中国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件大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从两幅图片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密切相关,这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魏主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改除);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指不接受过去的语言)。若有故(故意)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
(2)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他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
(3)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至少举出两点)?以上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李白《古风》一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和,虎视何雄哉!”说的是秦王率领强大的秦军,气势如虹,最终灭六国的伟业。
(1)“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秦王”在民生问题(不和谐)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

(3)材料二图片反映了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三:后来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又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是说秦朝统一之后不几年就灭亡了。
(4)你认为秦朝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