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

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

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

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

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

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

1841﹣1868年

B.

1868﹣1895年

C.

1895﹣1922年

D.

1922﹣1949年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

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

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

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

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

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

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

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

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

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

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

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

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

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ㅤㅤ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骗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ㅤㅤ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输。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ㅤ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ㅤㅤ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5.3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ㅤㅤ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赛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

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