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地理

读“2月份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是下列渔场中的(  )

A.北海道渔场 B.秘鲁渔场
C.北海渔场 D.纽芬兰渔场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较B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在甲处海域向     (南、北)凸出,主要是甲处受      (洋流)的影响,乙处等温线向         (南、北)凸出,是因为乙处受             (洋流)的影响。
(4)试分析甲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半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南半球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季节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填“快”或“慢”)
(2)A和B点处在         (填“晨线”或“昏线”)上,这一天B点昼长为        小时。
(3)图中A、B、C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此时重庆(3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图。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作用所形成的。
(4)丁同学说:“我见到了百舸争流、江海相连的美景。”该同学见到的可能是    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五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②→①植被的变化体现了以________变化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④区域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塑造①处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限制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

材料二 天气系统示意图

(1)材料一所统计的数据表明当地受到         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对应材料二中四幅图中的       (填字母)。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通常带来                      等天气现象,我国冬季的       (气象灾害)就与此天气系统有关。
(2)材料二中,甲、乙两地都被      (填冷或暖)气团控制,其中B 图的乙城市位于天气系统过境         (填“前”或“时”或“后”);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与材料二中的        (填字母)天气系统有关。
(3)2014年7月18日至19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先后在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三次登陆,多地遭受重创。最大风力达17级的“威马逊”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沿海最强的台风。造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材料二中四幅图中的        (填字母)。“威尔逊”在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为下图中的      (填数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②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⑨________。
(2)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由于_____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每年4月~5月,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是( )
A.向南移动  B.向北移动 C.向高纬移动 D.向低纬移动
(3)下列现象所出现的时间与图示的时间相符的是(双选) (  )
A.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繁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C.华南开始进入雨季
D.印度一带盛行东北季风
(4)试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说明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巴西高原干湿季节明显交替:_______;②意大利罗马冬雨夏干:______;③西欧终年温和湿润: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可波罗的东行之旅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读“马可波罗东行路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A中D处自然带名称是           ,C处气候类型为             ,对应图B中的        ,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2)图C中①②③分别是沿东行线路依次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观,该线路对应图A中的(C-E-D或A-B-C),这种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造成沿途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差异。
(3)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方式,图A中B处土地不断退化,导致该地            等自然环境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所示的日期为            。
(2)该日A、B两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          ,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与A地相比,B地自转线速度      (较大,较小)。
(3)该日,地球位于图乙中的       位置。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快、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马铃薯作为世界第四大作物,具有适应性广、耐寒、耐早、耐瘠薄、单产高的特点。
材料二:2015年年初,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后要推进土豆主粮化,土豆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优(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含全高),具有悠久的种植传统,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都”。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图。

材料四:乌兰察布气候资料

(1)分析乌兰察布当地粮食种植结构中马铃薯种植比例一直较高的主要原因。
(2)列举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总产量大、品质优的主要原因。
(3)试总结南方地区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南方地区种植马铃薯对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的有利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浙江省某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9.1%,该市每年会出现森林火灾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图为2004年-2008年该市各月森林火灾所占百分率统计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市森林火灾的多发季节,从气象因素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2)简述森林火灾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松花江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全长1900多公里,流域面积55. 72万平方公里,松花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但航运不发达。此外松花江还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材料二 松花江流域水系示意图

(1)从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和含沙量等方面比较七台河和佳木斯两水文站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3)简要分析松花江航运不发达的自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噶尼喀湖位于中东部非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该湖平均深度600m,唯一出口卢库加河呈淤塞甚至干涸的状态。该湖鱼类资源丰富,有数百种鱼为当地特有物种,尤其以品种众多、形态和行为多样的慈鲷鱼闻名于世。湖区周边国家经济落后。

(1)分析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物种多的形成原因。
(2)坦噶尼喀湖的慈鲷都生活在湖底。只有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请分析其原因。
(3)推测分析坦噶尼喀湖的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的交通条件。
(4)有人认为,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来看,湖区周边国家可以大量出口慈鲷到海外观赏鱼市场。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甲“京津冀地区图”、图乙“京津冀三地产业规划定位图”和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2)河北省植树造林,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说明此生态屏障的位置及生态效益。
(3)分析保定成为首都部分行政功能疏解地的原因。
(4)简述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山间高原,湖区周围高山环绕,湖面海拔达3821米,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
材料二:南美洲秘鲁国及周边地图

(1)简述影响秘鲁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
(2)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的主要原因。
(3)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7世纪的荷兰因鲱鱼产业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每年夏季鲱鱼游到荷兰的北部海区产卵,它的卵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渔民们根据它的产卵习性,把许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进行捕捉,用盐腌制可以长期保存。
(1)据图描述荷兰国家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甲港口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鲱鱼游到荷兰北部海域且在夏季产卵的原因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