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王孙满对楚子》,完成下题。
楚子伐陆浑(地名)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 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定王使王孙满楚子(          )   ②大,轻也(           )
民入川泽、山林 (          )   ④世三十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用能协于上下,承天休

A.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B.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杀之应陈涉(《陈涉世家》) D.可一战(《曹刿论战》)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遂 至 于 雒 观 兵 于 周 疆
翻译下列句子。
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就以享有天下“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出与“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小大之狱 B.公将驰之
C.王之蔽甚矣 D.何陋之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 
①今日封侯之      秋                      ②公转营之     迫
③帝闻大惊。汉曰  让                      ④多惶惧       或
翻译下列句子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②,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③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逊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④,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寝:貌丑。③籓溷(p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④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与“恐人废言”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物喜,不己悲 B.尽吾齿 C.固怪之矣 D.皆美于徐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思为了写好《三都赋》向人访问岷邛之事,又求作秘书郎来扩大见闻,家里到处都放置纸笔,偶得一句,马上分条记录,构思十年,终于成功。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当即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或作序。
C.左思少时学书法、弹琴都不成,后来勤奋学习,作文辞藻壮丽。
D.文中写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衬托《三都赋》对当世的影响。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
(1)乃著作郎张载  诣:__________ (2)谧称善,为其赋  序:__________
(3)造而之        示:__________   (4)举家冀州       适: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翻译:
(2)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翻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彟(yuē)。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
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焉知非福,何为儿女悲乎?”母韪 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说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说。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天后。                    (《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有改动)
【注释】①韪:是,对。②幸:宠幸。③阴:暗中。④下辞降体:降低身份,屈尊卑微。⑤谗媢:嫉妒诋毁。⑥訾(zī):说人坏话。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太宗士彟女美     (           )     ②帝崩     (           )
③后顾弄            (           )    ④后阴不   (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肉食者谋之(《陈涉世家》) D.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下列句子。
见天子焉知非福,何为儿女悲乎?
译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了解武则天的生平,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
太宗召入—        —帝崩出家—高宗复召—进为昭仪—     —晋升皇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彟(yuē)。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
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焉知非福,何为儿女悲乎?”母韪 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说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说。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天后。                    (《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有改动)
【注释】①韪:是,对。②幸:宠幸。③阴:暗中。④下辞降体:降低身份,屈尊卑微。⑤谗媢:嫉妒诋毁。⑥訾(zī):说人坏话。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太宗闻士彟女美     (           )          ②帝崩     (           )
③后顾弄           (           )          ④后阴不说    (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肉食者谋之(《陈涉世家》) D.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后 杀 吾 女 往 与 妃 相 谗 媢 今 又 尔 邪!
翻译下列句子。
(1)见天子焉知非福,何为儿女悲乎?
译文:
(2)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
译文: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译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了解武则天的生平,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
太宗召入——          ——帝崩出家——高宗复召——进为昭仪——         ——晋升皇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讨山越        (         )     (2)君宜之         (         )
(3)遂往蒙        (         )     (4)肃于是越席之   (         )
(5)小大之(       )     (6)寡人之耳者    (       )
与“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 B.缘溪行,忘路远近
C.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D.辍耕垄上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 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杨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西汉文学家。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奉继母益至                      ②鲜能过也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巩 导 之 于 欧 阳 修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曾巩的哪一种品性给你印象最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六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
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解释加点的词
(1)(   )岁荒   (2)燮开仓赈济,(   )阻之  (3)(   )任之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郑板桥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负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杨诚斋(1)夫人罗氏,年七十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东山守(2)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纻(3),躬纺缉(4)以为衣,时年盖八十余矣。东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5)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东山清介(6)绝俗,固皆得之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注](1)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2)守:做……地方的太守。(3)纻:麻。(4)缉:把麻拆成缕连接起来。(5)长物:多余的东西。(6)介:正直。
请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各停1处)
①平 居 首 饰 止 于 银 衣 止 于 绸 绢
②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厨作粥一釜(     )             (2)今宜以谢医(    )
(3)全性命于乱世(     )             (4)夜忧叹(        )
翻译下列句子:
(1)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观甲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两个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联系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诚斋夫人有哪些高尚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出与“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小大之狱 B.公将驰之
C.王之蔽甚矣 D.何陋之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 
①今日封侯之       秋                      ②公转营之     迫    
③帝闻大惊。汉曰  让                      ④多惶惧       或    
翻译下列句子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  ②亡:通“无”,丢失,没有。  ③比:最近,近来。  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  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恢弘志士之气(          )             ⑵以陛下平明之理(          )
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⑷可衣冠   (            )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                        ”, 【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意思相近的建议是“                              ”。
(用原文回答)
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原三日即下矣

A.原/三日即下矣 B.原三/日即下矣
C.原三日/即下矣 D.原/三日即下/矣

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期( 约定  )                  (2)信( 诚信、信用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好 学 耽 书 以 昼 继 夜 父 母 恐 其 成 疾 禁 之 不能 止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家人所觉士卒多用者 B.置《礼》于前凡三往,
C.由声誉甚盛斯陋室 D.不一字先帝简拔以陛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予慕而之(      )               ⑵足未尝相也(      )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予(    )     ⑷而 于其室(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
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
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