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高中历史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起源于古代的陆海丝绸之路。《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大秦,即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西亚在陆上丝绸之路中地位重要
B.罗马共和国与东汉帝国并峙东西
C.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D.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45年到1800年,欧洲从美洲大陆获得了大约13.7万吨白银,从美洲和非洲获得了2000多吨的黄金,使欧洲大陆的货币储蓄量增加5倍之多。……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
——《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
材料二

商帮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时间
 主营商品
 时间
   主营商品及备注
闽商
16世纪束一18世纪中叶
丝、陶瓷、棉布、香料
18世纪下半叶
   移民海外经营商业。
徽商
17世纪下半叶一19世纪初
茶、盐业、典当、瓷器、丝绸、棉布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40年代英商进入中国内陆购买茶叶和设置荼厂,徽商茶叶贸易受挫。茶叶贸易的亏损造成资金紧张,导致典当业务的衰落。
晋商
鸦片战争
前夕
茶叶、食盐、丝
绸、粮食、票号
1862后
   《中俄北京条约》后,俄罗斯商人进入中国内地购买茶叶、设置茶厂。晋商的茶叶出口贸易市场份额逐渐被俄商吞噬。20世纪初,晋商的票汇业务又因“挤兑风潮”和外国现代银行的竞争而衰败。
宁波
商帮
17世纪下
半叶一19世纪初
茶叶、丝绸、瓷
器、棉布
鸦片战争后
   一部分商人转行为买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帮;部分商人转向经营奢侈品、海鲜等。

——摘编自《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与哪些重大事件有关?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商帮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后明清商帮衰落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坊市制继续实行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古代,抑制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但是如《汉书食货志》中所言:“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  )

A.古代法律不健全 B.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封建制度不健全 D.古代官商一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  )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徽商资本雄厚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盐酒税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东晋雕塑家、画家戴逵,铚县(今濉溪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
戴逵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C.
明清皖南棠樾牌坊群,每座牌坊都有情感交织的故事,如父慈子孝的,乐善好施的,守节的等
建立牌坊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封建宗法制统治
D.
安庆内军械所的“内”至上含有以下几层含义:内部供应;内部使用;技术完全来自中国国内。
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表阐释题:比较两个城市布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