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脊(suǐ)(qián)力(bié)进(mēn)热
B.(fěi)然(zhà)舌纸(xuē)信(jiān)
C.(zhì)热(qǐ)首(zēng)恶遒(jìng)
D.(pǐ)好广(mào)攻(jié)(jìn)管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深邃孱头无动于衷明火执杖
B.幅员湮没望帝啼娟以逸代劳
C.嬉笑临帖乔妆打扮罄竹难书
D.仓猝推衍前合后偃曲突徙薪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湖上的早晨是迷人的,也许是有了热河泉的缘故了吧,轻纱笼罩的湖水显得那样温柔、清澈,像多情少女的     。朝霞仿佛格外     这湖上的晨光,它似乎等不及水面上轻柔的白纱散尽,就把自己的全部艳丽     进湖中了。这时,是湖上最      的时节。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

A.眼眸喜欢倾注多姿多彩
B.眼睛喜欢倾倒绚丽多彩
C.眼眸垂青倾倒多姿多彩
D.眼睛垂青倾注绚丽多彩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对于读者说并不熟悉。
B.采用这种方法,人数不宜过多,以四五人到六七人即可。
C.殷代的社会,已达到使用大批奴隶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D.贾宝玉由于生活在祖母的溺爱里,尤其是生活在女性包围的环境里,这里有“高贵”的小姐,也有“卑微”的丫头。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提到贾宝玉含玉而生,称其“奇异”;因为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言论,冷子兴称宝玉为“色鬼”,而贾雨村则认为宝玉是“情痴情种”。
B.《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的残忍捉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C.《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巩固其政治,而尊之为“圣人”。
D.在《哈姆莱特》的第五幕第二场的比剑中,相继死去了五个人:王后中毒而亡,雷欧提斯、国王、哈姆莱特被涂毒的剑刺死,有着古罗马精神的霍拉旭后也喝下毒药追随哈姆莱特而去。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领袖”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领袖”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楷模”。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张角,钜鹿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作动词时词义是“做他人的楷模、为他人作表率”。
“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实际上是“衣服的领和袖”。如《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郢人”,《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庄子集解》)在服虔注中,“领袖”与前文“广领大袖”相对应,表示“衣服的领和袖”意思甚明。
“领袖”为什么能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呢?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领”的本义是“脖子”。如《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按照认识规律和词义引申规律,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领”即“衣领”。如晋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我们今天所说的“袖”上古称为“袂”。汉代以前的“袖”是袂(衣袖)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相当于戏曲中的“水袖”。上古时“袂”为衣袖总称,说“袂”可以包括“袖”,说“袖”时只指局部,不能指全部的袖子。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即狐皮的衣服袖上接了一段羔皮的袖头。《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部分,因为是接上去的,就被拽断了。汉代以后,“袂”字逐渐消失,衣袖统称为“袖”。
“领”和“袖”之所以在文献中常常连称,一是因为在衣服的制作上二者都是另加的部分,又都起装饰的作用,二是因为二者都有特别的作用,提起领子,整件衣服就可以顺当地提起, 《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所谓“提纲挈领”即提住网的总绳和衣服的领子,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袖则常用以挥动示意并能表示礼节,《易经•归妹》王弼注“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孔颖达疏“所举敛以为礼容。”
由于“领”和“袖”在衣服上有重要作用,从而引申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的比喻义。“领袖”的这个比喻义与组成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义已不直接相关,两个词素已凝固而不可分,我们无法将表示“杰出人物”的“领袖”拆开用两个词素义的加合理解,因此,我们认为“领袖”已经由并列短语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领袖”成词的时代发生在两晋时期。
我们现在用“领袖”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义是从“同类人中之杰出者”引申而的,早在明清时就已见用。《明史•曹于汴传》“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
下面关于“领”和“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领”字出现较早,最早在《诗经》中已有使用,“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中的“领”即指人的脖颈。
B.“袖”字最初是指袂中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那部分,如《左传》中“余狐裘而羔袖”中的“袖”就是。
C.“领袖”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该书记录“郢人”(“獿人”)“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
D.“领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在“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或“做他人的楷模”等义项上被使用。

下列关于“‘领’和‘袖’在文献中常常连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领”和“袖”都是衣服的重要构件,都是另加的部分,且都有装饰性。
B.“领”和“袖”各自有其特殊的作用。
C.“领”和“袖”由其本义引申而的比喻义,让其最终合变成一合成词。
D.“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让“领袖”更加不能拆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两晋时,“领袖”虽然有“楷模”的义项,但也见有“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可见其感情色彩尚不全是褒义。
B.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有“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的记载,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水袖”,因为“袖”是另接上去的,所以易“绝”。
C.“领袖”一旦当做“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看待,它就已成合成词了,因为它的意义和其中两个语素的意义不再直接关联。
D.“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和“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的“领袖”同中有异,因为它们都不再是并列短语。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C.老妇辇而行恃:依靠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也郄:病痛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不超过6处)
卫 玠 从 豫 章 至 下 都 人 久 闻 其 名 观 者 如 堵 墙 先 有 羸 疾 体 不 堪 劳 遂 成 病 而 死 时 人 谓:“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
西风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 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①南宋开禧年间的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达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②殊方,指他乡,异域。③蛩,蟋蟀。④姮娥,嫦娥。
请赏析“西风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中“劝”“放开”的奇妙之处。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4)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王羲之《兰亭集序》)
(5)君子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7)                    ,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8)                  ,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春的声音
沉樱
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但是幼年生长在枯燥的北方,住的又是城市,就是春天,也过得异常寂寞。所谓春了的时候,除了满城风沙,气候干燥之外再没有别的感觉。花草不是随地可见的,鸟声更是完全隔绝。当时在幼稚的心目中,总以为所谓鸟,不过是那“喳喳”的喜鹊,“哑哑”的乌鸦,和终日在院中成群觅食的麻雀罢了。
②不知是哪一次战争,那时我好像有八九岁,为了避乱,全家搬到了乡下,恰好是三四月的光景,我这才第一次认识了并且享受了春天。
③初次离开到处拥挤着房屋和街道的城市,到了一望无际的旷野,那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整天奔走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编柳枝采野花之外,还有一桩乐事,便是听“播谷”叫。这鸟的叫声,无论什么时候听去,总是远远的,仿佛要同人保持一种距离,故意躲在什么地方,却又一声声地清楚地叫着,像是对人说话那么富于亲切活泼的意味。听了它的鸣声而不动心的人,恐怕是没有的。难怪农人听了,觉得它是在提醒着“播谷!播谷!”,而受折磨的儿媳妇听了,说它是大声疾呼着“姑恶!姑恶!”对于小孩子,虽然听不出什么意义,却也觉得趣味无穷。不知是谁把它似通非通地谐作“光棍托锄”,并把这作为它的名字。每逢这鸟一叫,我们便仰望着那声音所的远方,模仿着它的调子做一种唱和。我们对唱的开场是听它自报姓名似的先叫一声:“光棍托锄!”我们便紧跟着问:“你在哪里?”刚问完,它又叫第二声,像是回答:“我在山谷。”又问:“你吃什么?”“我吃石头。”“你喝什么么?”“我喝香油。”大概小孩简单的头脑再也想不出别的可问的了,便就此为止,只反复地问一遍又一遍,它也总不厌其烦地照样回答了又回答……
④“播谷”以外,还有一种为我所深爱的鸣鸟,便是鹧鸪。前者可说是儿时的游伴,后者则是成年后才交结的朋友。一切鸟声似乎都有婉转清脆的共同点,唯有鹧鸪的叫是低沉的缓慢的。在我的心中,“播谷”好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小孩,它叫的时候也仿佛是在蹦蹦跳跳的,而鹧鸪则像是一位沉思默想的老人,动也不动地缩在什么地方慢腾腾地自言自语。它也是远远地离开了人,可是它“咕咕咕”地一叫起,就立刻把那繁华蓬勃的春天笼上一片宁静、和平与悠闲,使人不知不觉流入遐思,同时像对“播谷”似的悠然神往于飘渺的远方—— 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或一片无边无际的幽林。
⑤抗战中到了四川,住在乡下之后,对于鸟的认识增广了不少。但是为了这两种鸟的偏爱,那些枝头上的清唱,尽管多么悦耳,总引不起很大的兴趣。
⑥可是后我又为一种鸟只得心动了。这最初听见的时候,觉得有点像“播谷”,因为它是一声声地诉说什么似地反复叫着四个音的调子。但仔细听去,便完全两样了,一点没有轻快的意味,相反地竟十分凄厉。一样地有着使人不能不听的魔力,但听绝对没有使人像听播谷叫时那样做唱和的闲情,或像听鹧鸪叫时那种深思冥想的余裕。这是越听越觉不安,使人心中增添着难言的烦躁、焦灼和悲切,直到不能忍受的程度,尤其中夜醒,往往要被它叫得不能再睡。
⑦这一天到晚叫了又叫的是什么鸟呢?我正纳闷着想问人,一天傍晚,我住楼下,路旁又照例聚着饭后出聊天的人们,都是所谓下江人,各种的方言形成一片嘈杂,使人颇觉烦扰。可是这时候,那鸟声不受影响地仍旧地在叫着,一直叫到那些闲谈得非常起劲的人们都注意起了。忽然一个南京口音的打住了话头茫然地问着:“这是什鸟?”另一个湖南口音的回答说:“就是杜鹃啦。”那个问的人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我想,他一定和楼上的我一样地在心中“呵”了一声吧!这个使人恍然的名字,仿佛是一个暗示,一经点破,从此我听懂了它反复在叫着的是什么了。一点也不错,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⑧一天,半夜里忽然响起警报,依仗着住在乡间,我仍然没有躲避,但也不能安睡,起床伏在窗口张望着。不用说,这是一个月夜,那银色的月光像水一样淹没了无边的田野和山林,那么温柔寂静,好像大自然也正在安眠。但警报一再怒吼,击碎了美梦。忽然漫山遍野散布着紧张骚动的人群,匆促地奔窜着,四下里躲藏着,过了一会儿却又恢复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听不见一点声音的月夜。不过这时已不是温柔的宁静,而是令人悚然的噤寂。幸而还有田里的蛙,打诨一般阁阁地唱成一片,多少解除了些窒息似的恐怖。但同时也传无温情的杜鹃的叫唤,趁了一切都在静静躲藏着的当儿,向那些侧听机声的耳朵更起劲儿地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⑨“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身边啼!”虽然是在繁花如锦的蜀国之春,又有谁会忘记了家乡呢?但愿没有太多人知道它就是杜鹃,就是子规,而它叫的就是“不如归去”吧,我当时曾这样在默念着。
⑩家乡是归去过了,但曾几何时又离开了。现在宝岛上,我又住在乡下,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花是够繁茂的,但常使我觉得奇怪的是鸟声并不太多。看了到处盛开的杜鹃花,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杜鹃鸟的“不知归去!”的叫唤。是的,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
1939年写于重庆北培,1949年重写于台湾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后半部分,“不如归去”反复出现,不仅令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也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
B.本文开篇便点明主旨,提纲挈领,随后围绕主旨写了不同地方的三种鸟儿及它们的叫声,层层推进,扣人心弦。
C.行文时,作者穿插了许多过渡句,自然而然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如“那时我好像八九岁”“抗战中到了四川,住在乡下之后”等。
D.虽然播谷等三种鸟儿的声音都是文章所说的“春的声音”,但在具体描述三者时作者着墨不同,有所侧重。

E.文末“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一句表明作者现在身处的地方没有“春的声音”,而这引发了作者想回去听春之声的感慨。
文章开头“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一句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文写到播谷、鹧鸪、杜鹃三种鸟的叫声,请选择两种鸟的叫声,简要概括各自特点和作者听到鸟鸣后的感受。
本文题目是“春的声音”,正文以大量的篇幅写了三种鸟鸣,写春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仿照“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另写两个句子。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20字。
近日,在国外社交网络上风靡的“冰桶挑战赛”传递到中国,大家用冰水将自己浇个“透心凉”,是为了给罕见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也就是“渐冻人”筹款。截至8月20日,国内的获捐方“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已收到捐款近140万元。除了70余名IT界大佬、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参与外,国家卫计委也被“点名”,随后其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以个人名义捐款,呼吁关注罕见病患者。
以冰桶挑战的形式唤起人们关注罕见病无疑是一个创举,其意义当然不止是只让人关注ASL患者,也是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当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人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时,ALS似乎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病名,而且患者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帮助。
尽管通过冰桶挑战让更多的人知道了ASL,但是,ASL只是无数罕见病的一种,还有无数罕见病需要人们关注,这些罕见病是否也能通过冰桶挑战得到人们同样的关注和捐款呢?事实上,即便类似冰桶挑战的创意会不断出现,许许多多罕见病得到关注和财物支持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可续发展机制的支持,就不可能让罕见病甚至常见病等疾病得到应有关注和防治,从而还人们以健康和健全的生活。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不超过60字。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爱沙尼亚山林里生活着两种鸟:长尾鸟和多多鸟。它们共同的天敌是树蛇。长尾鸟目光敏锐,但它天生胆小,见到树蛇后就会立即飞走,躲得远远的进行示警。而多多鸟虽然没有长尾鸟目光敏锐,但它发现树蛇后,会整天在这棵树的上空盘旋,一旦发现哪只鸟想要在此栖息,就会飞过去,把那只鸟撵走。
鸟类专家指出,这两种鸟都有善心,但长尾鸟胆小,而多多鸟却以善举挽救了许多同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