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噪(guō)防(tí)痛(chuàng)雕栏玉(qì)
B.如 (bì)媚(chǎn)养(xù)踉踉跄(qiāng)
C.门(kǎn)威(xià)天(qiàn)残羹冷(zhì)
D.鞭(chī)候(cì)然(jiá)弃甲兵(yè)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湮没泊来品走投无路惴惴不安
B.国粹亲和力义愤填膺优柔寡断
C.仓皇走一蹚计日程功相辅相成
D.诡密汗涔涔和言悦色鸠占鹊巢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马拉松选手赛前最好能到专业的体育院校进行体能测试,即便无法进行专业测试,也建议做个健康体检,__________ 危险因素。
②司马迁以孔子之后的文化领袖________,决心写出胜过《春秋》的《史记》,他并未狂言欺世,《史记》的成就确实是后来居上。
③使人既不感到热,又不觉得冷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对于正常人来说,生理零度大约在28℃-29℃,因此,空调房间的温度选定在这个温度附近最___________.

A.消除自许合适 B.剔除自诩适合
C.剔除自许适合 D.消除自诩合适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范仲淹笔下,洞庭湖风光无限,有时波平浪静,天水一色,令人心旷心怡;有时则风生水起,浊浪排空,让人顿生萧然之悲。
B.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建国初随丈夫回到江西老家,当地的条件极为艰苦,她却安之若素,在农村教书几十年,并为乡亲们办了很多好事。
C.YouTube在网络视频领域拥有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数据显示,YouTube占据了44%的市场份额,依然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站。
D.一些贪官入狱后,铁窗之内,玩起了出书,但从所写的内容看,很多人都是借此回忆昔日人生的辉煌,真正悔过自新的却是凤毛麟角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加拿大,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多是硬皮精装,课本内容几乎多年不变,书本循环使用,真正体现了低碳环保理念。
B.有报告指出,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以使吸烟人数减少4900万,避免大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而死亡。
C.河南滦川县老君山将20袋新鲜空气送至河南郑州绿城广场让市民免费“品尝”,市民争先恐后瞬间被一“吸”而光。
D.自从越南媒体公开报道中越舰船在西沙发生激烈冲撞以来,使越南的中产.阶级和投资机构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
②寒
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④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斗折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     ,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2)我曾数十次拜谒孔子墓。不管是阳光在他的墓前筛下一地的树影,     ,我都会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的辚辚声和他的弟子们的琅琅诵书声。
(1)a.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被其吮吸着     b.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
(2)a.还是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抑或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b.还是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抑或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

A.(1)a (2)a B.(1)b (2)b C.(1)b (2)a D.(1)a (2)b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选取两个作品,用里面的两个人物表达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
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金黄的稻束
作者: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孜孜焉惟进修是急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何陋之有?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巫医乐师百工人”相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彼童子之师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B.学不可以
C.吾从而师之 D.蚓无爪牙之利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释加点字词
①金就则利    ②声非加也    ③而江河     ④锲不舍,金石可镂  ⑤皆出于此乎 ⑥弟子不必不如师  ⑦则耻师焉,矣  ⑧不相师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翻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②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之,常习诵读之。
解释文中加点字
衣:           下:         
履:            后:        
异: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句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3分)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高 山 积 雪
作者: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长久地苦恼着。
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了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的拥挤中,积雪感到了有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嘶声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红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它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口。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
有时,积雪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
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
(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
请根据全文概括出高山积雪在不同时候的心路历程。
此文主要是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积雪的?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激动:
悲伤:
文章的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老人与海》中的片段,按要求作文。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时,他还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下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然后跟像每天早上一样,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接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悄地走出来,去拿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1、结合对原著的阅读,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段叙述性文字改写成描写性文字。
2、片段描写中必须出现老人和孩子的名字。
3、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