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城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不要说大的一个紫禁城只住皇帝“一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颇多空间的。北京城的大气更体现在文化上,北京从来就是汉胡 ① ,五方杂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和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个外地人,只要他到了北京,保准不会感到别扭;如果他还很随和,会说几句普通话,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了。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 甲  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来,让你 ② 。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   乙  深沉,可能会 丙 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神志痴迷,不知所以。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
(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①②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nuò)大杂揉五方杂(chǔ)目不瑕接
B.(ruò)大杂糅五方杂(chǔ)目不暇接
C.(nuò)大杂揉五方杂(chù)目不暇接
D.(ruò)大杂糅五方杂(chù)目不瑕接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浩荡深厚沉湎 B.浩瀚雄厚沉湎
C.浩荡雄厚沉醉 D.浩瀚深厚沉醉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有两种理解:一指有较高政治地位者和统治下的老百姓;一指有道德的人和无德败行的人。下列与“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中“君子”“小人”所指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D.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下面的五句诗删去一句,再将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绿阴冉冉遍天涯          ②青草池塘独听蛙       ③秋庭暮雨类轻埃
④林莺啼到无声处          ⑤门外无人问落花。

A.⑤①④② B.③②④⑤ C.①②⑤④ D.⑤③②①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有删改) 陆贽(唐)
圣人立教也,贱货而尊让,远利而尚廉。天子不问有无,诸侯不言多少。百乘之室,不畜聚敛之臣。夫岂能忘其欲贿之心哉?诚惧贿之生人心而开祸端,伤风教而乱邦家耳。是以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今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荡心侈欲,萌于兹。迨乎失邦,终以饵寇。《记》曰:“货悖入,必悖而出。”非明效欤!
陛下嗣位之初,务遵理道。敦行约俭,斥远贪饕。虽内库旧藏,未归太府,而诸方曲献,不入禁闱。清风肃然,海内丕变。近以寇逆乱常,銮舆外幸,既属忧危之运,宜增励之诚。臣昨奉使军营,出游行殿,忽睹右廊之下,榜列二库之名。矍然若惊,不识所以。何则?天衢尚梗,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噢咻未息;忠勤战守之效,赏赉未行。而诸道贡珍,遽私别库。万目所视,孰能忍怀?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顷者六师初降,百物无储,外扦凶徒,内防危堞,昼夜不息,将五旬,冻馁交侵,死伤相枕,毕命同力,竟大艰。良以陛下不厚其身,不私其欲,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今者攻围已解,衣食已丰,而谣讟方兴,军情稍阻。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记》曰:“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岂非其殷鉴欤?
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追戒平居之专欲,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每获珍华,先给军赏,如此,则乱必靖,贼必平,徐驾六龙,旋复都邑,天子之贵,岂当忧贫!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
注: 783年,长安发生兵变,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次年,德宗将各道贡献的物品收藏于行宫“琼林”、“大盈”二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萌于兹柢:树根
B.将五旬迨:趁着
C.宜增励之诚儆:警戒
D.竟大艰夷:平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立教也知来者可追
B.奉私求作《师说》贻之
C.非明效欤孰能讥之乎
D.货悖入人非生知之者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德宗朝的事实为据,首先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对比,然后赞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说明“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道理。
B.文章开篇即从正面立论,阐明天子不应聚私财,而应本圣人的遗教“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并指出贪财聚货必将造成“开祸端”、“乱邦家”的严重危害。
C.在充分指陈得失、剖析利害之后,陆贽归结全文,点明旨意,希望德宗及早罢去琼林、大盈二库,以换取收人心、平祸乱、复都邑的最大利益。
D.文章创造性地融散入骈,使骈散完美结合,既保存了骈体整炼、排比、节奏鲜明之特色,又兼有散体流美、疏畅、意气贯注之优点,是一种散文化的新骈体。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B.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C.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D.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⑵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
⑶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一句。
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下列关于“‘伪书’并不全伪”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托名先秦列御寇作,实际产生于魏晋时期,是典籍中的赝品,但从研究魏晋时代思潮这个意义上说,有不能替代的价值。
B.佛教、道教典籍中的“伪经”,如果能够查明它出现的时代,以论证某个时代的思潮,从客观研究的角度看,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C.作为近代人,如果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伪书”“伪文献”,则能发现它们的价值,使伪书得以正位,从而摘去“伪书”的帽子。
D.学术界所称的“伪书”是指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的典籍,如果能确凿地指出其来历,将其放在产生的时代中,它就不伪。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是不能容忍的。而作者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认为它比“真经”矜贵。
B.劣而真的作品不能称作“伪书”,这些内容空洞、价值不高的作品大批消逝了,主持这一淘汰的裁判是读者。
C.伪书好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一样,虽然有害无用,但是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D.老子认为伪书本身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弃之不用,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发现伪书的价值,不善于利用它。

作者认为“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你认为它的出现属于“          ”情况,反映了当时“           ”著书立说风气。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捕蝉
成新平
①白衣港的夏天,是从门前树上的蝉鸣开始的。
②乡下的日头越来越大,从阳光下刮来的南风带着火势,让人昏然欲睡萎靡不振,只有那些落在树上的蝉扇动轻薄的羽翼拼命地鼓噪,像吃了兴奋剂一般亢奋和不知疲倦。那清脆悠长而极具穿透力的鸣叫,仿佛在表达对大自然的无比感激和眷念。只要有一只蝉带头鸣叫,整个乡村就会骤然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蝉声,“知了,知了”,每只蝉都在放声歌唱,犹如一组无止无休的田园交响曲。
③下雨了,蝉在风雨中停止了鸣叫,这个世界仿佛没有蝉的存在。一旦雨过天晴,蝉又在树上鸣叫了起来。
蝉鸣以极大的魔力占据了整个夏天,捕蝉成为我们儿时最大的乐趣。那时乡下孩子没手枪、汽车、机器人等玩具可玩,树上的蝉、田里的蛙、路上的蚂蚁、泥中的蚯蚓是最好的玩具。天气十分闷热,风轻轻的,脚步轻轻的,阳光透过树梢照耀在身上。我们悄悄爬上树,唯恐惊动树上的蝉,双眼直呆呆地盯住发出声音的目标。正在蝉得意忘形引吭高歌的时候,我奋力一跃,将右手扑下去,蝉落入手窝内,等它回过神来“吱吱吱”地叫几声,欲挣扎逃跑,被我另一只手稳稳捉住,蝉停止了鸣叫。
⑤再大的蝉不到一寸长,黑色的头大大的,两只黑眼睛像油菜籽一般闪亮,一双白色透明薄如轻纱的羽翼如婚纱一般漂亮,后半身一些彩色条纹格外显眼,蝉前面四条小腿不停地舞动,后面两条大腿控制身体起降,随时可以起飞。我将一根细线吊在蝉的大腿上,蝉马上飞了起来,但被一根长线牵着,就像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着蝉飞过来扑过去胡乱地在空中转着圈扑腾挣扎,我们开心地拍起了巴掌。猛然,蝉挣脱了线的束缚,向空中飞去,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原来,这刚烈的蝉以付出一条腿的惨痛代价获得了自由,那条断腿仍与线连在一起飘落到地上。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只要捕捉到蝉,就狠心摘掉它的翅膀,让它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行了。有时,我们异想天开,捉来一对蝉,欲在它们之间挑起纷争打斗,但蝉互相忍让迁就对方,朝不同方向爬行,互不侵犯,任你如何挑逗,它们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⑥被捉来的蝉失去自由后,不再吃喝,也不自由鸣唱,它睁着眼一动不动,用无声的沉默表示抗争,猛然,一只公鸡兴冲冲地跑来,闪电般地将它啄起吞入肚中。好不容易捉来的玩物就被公鸡猎取,我们将公鸡追赶了好远。
⑦年少时,我不知捉了多少蝉,有的侥幸逃脱,有的成为鸡的“美食”,有的被活活弄死。现在想起来是多么残忍、多么无知!
⑧蝉毫不起眼,是一只只细小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歌手”,如果它们不发出声音,没有人看得见它,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整个闷热的夏天,它总是无止无休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将声音贯穿于夏季的天空,歌唱太阳、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爱情……
⑨蝉是夏天最清亮的诗句,是悠长的笛音,是跳跃的音符,是呢喃的情话,韵律和谐,平仄有致。用心聆听,方知整整一个盛夏,只有蝉的声音最美妙动听。
⑩告别捕蝉为乐的无邪岁月,我们渐渐长大,逐步感悟到了蝉鸣的意境与内涵。蝉的生命是娇小的,但它用短暂生命奏出了最强音。夏日,清脆而洗练的蝉鸣无处不在,沾在绿色的树梢上,染在古老的瓦片上,贴在平整的墙面上,趴在通风的窗棂上……有阳光和树木的地方便有蝉鸣,蝉鸣随着大山起伏回荡,空谷传响,连绵不绝,让树木柔软,让山峦激越;蝉鸣随着小溪流淌回旋,波光粼粼,婉转悦耳,让阳光生动,让少女迷恋。
⑾如果没有大地,没有树木,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蝉成长的“土壤”,就发不出美丽动听的声音。据报道,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破坏,地球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已经刻不容缓。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蝉鸣的夏日将有多么单调和枯燥!
怎样理解文中“蝉鸣以极大的魔力占据了整个夏天”一句的含意。(4分)
文章第⑩段画线句提到的“意境与内涵”有哪些,请加以概括。(5分)
概括并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新京报快讯(记者许路阳)   9月4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要求,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告别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传统高考,将上升为国家级考试,教育部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管理。一是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命题,二是考试在国家标准考场进行,三是统一阅卷程序、标准和方式。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意见》显示,将于今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结合以上新闻,自选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约翰不顾妻子的担忧决定让考上大学的儿子亨利独自一人去纽约上大学。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亨利在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没买过一回菜,没做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清理过一次房间,就连书包都没有整理过。自小到现在,亨利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亨利去了三天,没有电话;亨利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正当约翰夫妇焦急不安时,亨利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
西雅图至纽约豪华房车租赁票一张
纽约出租车票一张
一整箱冰淇淋的发票一张
纽约豪华饭店餐费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My god!不算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三千多。
看了亨利的信才知道。亨利这回过了下独立瘾。
约翰看了信与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儿子亨利很会处理关系,是做大事的料!”
约翰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你如何评价小说中亨利的这种独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小说所反映问题的现实意义。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届湖南衡阳市高三11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