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09高考真题汇编1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回答下列问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读下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2.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e.png

读上图,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来源:09四川高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来源:2009年高考上海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来源:2009上海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来源:2009高考天津文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它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清除旧有的阶段贵贱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1.

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段做出了哪些努力?

2.

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段制定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3.

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来源:2009年高考广东卷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