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上海闸北区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200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他们纪念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印章文字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闻摄影照片可以见证重要的历史时刻。以下能见证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照片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6年10月6日晚12点,于光远将确认可靠的“小道消息”传给国务院政研室的同事李昌夫妇,大家都兴奋得许久没睡。“小道消息”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唐山大地震
B.四人帮被“粉碎”
C.改革开放政策出台
D.邓小平复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8年傅斯年曾言:“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的观点是

A.不应该补全史料 B.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C.不应该解释史料 D.应该坚持过去之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王朝“封邦建国”是指

A.分封同姓诸侯 B.分封异姓诸侯
C.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异姓方国间 D.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反映了

A.曹参的一无所为 B.萧何的强大影响力
C.黄老思想符合民意 D.汉武时期积极作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版印之书,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引文最早当出自

A.《贞观政要》 B.《梦溪笔谈》 C.《永乐大典》 D.《四库全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显然不是《海国图志》编撰意图的是

A.“以夷变夏” B.“以夷款夷” C.“以夷攻夷” D.“师夷制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之呼声,以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之檄文,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台儿庄战役开始前 D.二战末期日本投降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上海一处毗邻“新天地”餐饮休闲中心的革命史迹,它是

A.石库门
B.中共一大会址
C.周公馆
D.宋庆龄故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诗句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是

A.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C.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岗村,从“乞丐村”变成“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其关键因素是

A.村民吃苦耐劳、团结肯干
B.人穷思变,借地度荒
C.包干到户的尝试得到中央的支持
D.邓小平等领导的特别拨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下半年,省级以上刊物刊出的讨论文章达650篇,形成以理论界为主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人人关注的场面。当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A.“两个凡是” B.“真理标准问题”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D.“党的基本路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为2005年5月孟加拉国达卡数千穆斯林示威者要求美国惩办亵渎《古兰经》的美军人员。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古兰经》是孟加拉国的政治纲领
B.孟加拉国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
C.《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
D.穆斯林凭借《古兰经》与美国抗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从历史文献The Book of the Office of Seneschal《管家之书》中可以了
解到13世纪         、管家、采邑官、监守官以及犁倌、马车倌、羊倌、猪倌等各自的
职守。空格内填入哪一项最合适

A.奴隶主 B.庄园主 C.城堡主 D.工场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东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交流在15世纪后期出现了哪些变化
①黄金成为主要货币  ② 欧洲市场货币普遍短缺
③ 一些西欧人渴望能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  ④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A.① ② ③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④ D.② 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贝多芬说过:“我一生热爱自由,超过爱其它的一切”。他曾将《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但后来愤而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并在乐谱的开端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导致贝多芬态度改变的原因是拿破仑

A.发动雾月政变 B.称帝 C.远征俄国 D.兵败滑铁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针对近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有人提出要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呢?以下正确的是

A.美苏两强称霸世界的体系 B.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体系
C.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D.人类社会中的“丛林法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一次柏林危机虽然没有引发新的战争,但致使苏联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了柏林墙。”这句话中划线部分应改为

A.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 B.苏联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
C.东西方冷战成为定局 D.美国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纸币中体现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7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上海青浦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称为

A.马家浜文化 B.崧泽文化 C.良渚文化 D.海派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史家多心怀高志,以修史伟业名垂千古。下列哪一项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17世纪儒家文化西传的主要载体是

A.“四书五经”西译本 B.孔子传记 C.《利玛窦中国札记》 D.《风俗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用实践证明这句话说错了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詹天佑 C.冯如 D.毛泽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与圣经无关的艺术作品是

A.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B.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
C.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D.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孤独凄惶了一生,到处受排挤、受迫害,然而一旦去世,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却直线飙升。在大革命发生前的十年里,读他、谈他的人迅速增多。罗伯斯庇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作圣经天天诵读。他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狄德罗 D.卢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法两国各自现代化启动的条件中,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A.制度保障 B.技术创新 C.政策扶持 D.海外扩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总结:“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材料二、洪武二十三年十月,‘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
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
永乐年间,“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明成祖实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明初实行的什么政策?
(2)  材料二中为什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3)  概括明朝廷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并对此方式作意简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推论
推理依据
1.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
1. 上海只有100年历史。
1. 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上海解放,差不多一百年。
2.上海竹枝词云:“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2. 上海竹枝词不可信。
2.上海镇设于1267年,1291年正式设县,其间不足30年。
3. 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根据修改后的《上海土地章程》宣告Municipal Council正式产生。
3. 促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3. 工部局的建立及其后各种下属机关的设置,最终导致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独立。
4. 1909年由上海绅商组织的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华界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4. 从此晚清华界由上海绅商为领袖的地方自治政府直接管理。
4.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问题:
(1)  以上错误的推论是哪些?(写出编号,以逗号隔开)
(2)  参看“推理依据”,依次概述你判其推论错误的理由。
(3)  根据文明形态论,材料二中竹枝词描绘的场景发生在哪一种文明社会?
(4)  纵观上海百年近代史,从一至两个方面叙述你对上海的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从老牌统治阶级的观点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动乱,莫过于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E.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四卷)
(1)所谓“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是指什么?
(2)概述二战后的史实来证明此人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 “静的社会”消极柔弱, “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 “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
材料二、 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
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 “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 “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 。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 《<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
问:
(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
(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
(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
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摘录自《文汇报》2009年8月21日文《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
问:
(1)根据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建国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60年民生”的转折点在何处?
(3)举例说明新中国6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查德·桑内特在他的著作《肉体与石头》中将希腊城市概括为“声音的力量”,指出古希腊城市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设计让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材料二、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会场位于“阿果拉”。宗教生活、司法活动、戏剧表演和商业活动在“阿果拉”举行,甚至知己朋友和哲学家们也在此相聚,相互探讨哲学问题。许多大型的市政建筑物都分列在“阿果拉”周围。议事会厅是雅典城市议事会的召开之所,位于“阿果拉”的西边,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建筑内,设有多个小房间,供人们进行讨论;陪审法庭则是雅典的陪审团审判案件的场所,也位于“阿果拉”中,有许多案件在这里进行审判。在“阿果拉”也往往设有开放的柱廊,这里成为人们谈论政治、经营商业、探讨哲学甚至举行会议和审判的场所。
材料三、雅典规定20岁以上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城邦的重大事项,诸如战争和媾和、选举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都要经过公民大会成员举手表决。尽管公民大会不可能每次都由全体公民参加,但是会场一般都座无虚席。大会一般都由祈祷、杀猪献祭仪式开场,与会者可以自由发言或进行激烈辩论,然后再做出决议。正如伯里克利所说:“我们的制度所以名为民主制度,是因为它不是顾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顾全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引导公民做出倾向于自己观点的决议,政治家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而为了清除那些有可能建立僭主政治的人,雅典人天才地发明了  “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公民们可以用陶片投票将其罢职和驱逐。这种方法发明后,僭主西庇阿斯的外孙西帕科斯、显赫家族的麦加克勒斯以及著名政治家阿里斯提德都先后被放逐。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赵立行教授在东方讲坛·上海博物馆的讲演《古希腊人的公共生活》)
问:
(1)推断材料二中的“阿果拉”是什么地方?
(2)材料三对雅典公民大会的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
(3)以雅典为例,说说古希腊城市的设计让哪些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那些声音有什么作用和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