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怪贴niān拾zhí引高歌hánɡ
B.商què骨hái放dàn汗流背jiā
C.坍古ɡèn饰jiǎo凝远眺móu
D.动chàn然qiǎo生jiān含英华jǔ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沉湎脉搏金碧辉煌山洪暴发
B.重迭蒙蔽金石可镂百无聊赖
C.寥落焦躁良晨美景枯燥无味
D.慰藉发轫根深蒂固一愁莫展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    
之强烈出乎意料。
②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_______。
③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A.反应无可厚非未雨绸缪 B.反映无可非议防微杜渐
C.反映无可厚非防微杜渐 D.反应无可非议未雨绸缪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府四姐妹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将她们名字的首字合在一起谐音就是“原应叹息”之意,这预示了她们不幸的命运。
B.《边城》中无论是眉眼秀拔出群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天宝,还是豪放豁达不拘小节的傩送,都信守着灵魂的纯洁,表现了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C.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义释曹操,两人夜宿于吕伯奢家中。曹操怀疑吕家人要杀自己,将他们全家杀死,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D.《老人与海》展现了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优雅风度。他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也仍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一个“硬汉子”。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宝玉挨打的起因。
答: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下面划线的语句,续写两句话,要求:(1)续写的内容要以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为陈述的对象;(2)语意连贯,形象生动。
假如文学是一座园林,鲁迅就是园中的一株劲松,他的《呐喊》就是在怒吼的狂风中的阵阵松涛!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
C.则胜负之,存亡之理数:次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于其身也,耻师焉
C.斯用兵效也蚓无爪牙
D.惜其用武不终也攀援登,箕踞而遨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万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放欷悲甚。叙曰:“何为乃尔?”阜曰:“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等结谋。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阜出使许都回来后,对袁绍和曹操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受到曹操的肯定,被任命为安定长史,但他不愿做,弃官离去。
B.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后攻打下冀城,拘押了杨岳,并杀了刺史、太守。
C.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讨伐马超,最后夺取冀城,逼走马超。
D.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马超袭击历城,姜叙的母亲被抓。但她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杨阜的远见卓识?请简要概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
(3)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三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杜牧《阿房宫赋》)
(5)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以下小题。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节选自曹文轩《前方》)
文段中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表现?
文段引用大量古诗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信不信?”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
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有删改)
从故事情节上看,老瞎子对药方这个谎言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请作简要概括。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老瞎子”的形象特点。
老瞎子两次说“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前后有什么不同含义?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内涵。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以“寻找精神支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注重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