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姝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人是( )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  )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孔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他们的学说都以“仁”为核心 B.他们的学说之间有继承与发展关系
C.黄宗羲全面批判前三人的思想 D.他们的学说都表达人文主义要求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  )

A.克己复礼 B.性善主张 C.仁者爱人 D.兼爱主张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越级用六十四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反映了                                               (   )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因此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据此回答13~18题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

A.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
C.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D.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据此回答19~25题。
宋代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诗》《书》《礼》《春秋》
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孟子》《中庸》《书》《春秋》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陆九渊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心学的开创者是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守仁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清初,在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据此回答26~30题。
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片面的
B.都是进步的
C.其局限性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D.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 D.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思想核心什么?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亚圣”。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4分,各写出2点即可得全部的分)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来源: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