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蓄(zhù)应(hè)溅(bèng)人听闻(hài)
B.开(dìng)憔(cuì)托(hōng)忍俊不(jìn)
C.刻(qīng)滑(jī)案(dǎng)然大悟(huǎng)
D.量(jiào)立(chù)行(qián)为一谈(hǔn)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嶙峋嘹亮疲倦不堪
B.轻盈嘲笑高不可攀
C.感概葱茏不求甚解
D.峰峦分歧自作主张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__________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__________,东一穗西一串__________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A.倚靠稀落伶仃
B.倚靠零落伶俐
C.依傍零落伶俐
D.依傍稀落伶仃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B.秋游活动结束,大家回家写游记作业,可谓各得其所
C.他受尽了冷淡、侮辱与饥渴,可是他并不灰心丧气
D.他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把领袖像从泥墙上揭下。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语境,在下列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绕葫芦,隔壁就是四牌楼。”年逾古稀的“老北京”常人春至今还记得儿时和伙伴们传唱的歌谣。这些歌谣中的建筑,________________。歌谣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录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老北京”的大智慧和独特的文化风俗。
①有一些则已经改头换面或被历史淹没
②而“朝天官”已经在明朝天启年间烧毁
③其中有一些是人们至今熟悉的
④如儿歌中的“平则门”是元代称谓,即今天的阜成门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春》——现代
B.纪昀——《河中石兽》——清朝
C.吴承恩——《小圣施威降大圣》——清朝
D.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丹麦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出江面开阔,风和舟疾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连环画,完成填空。

这几幅连环画的内容改编自古希腊寓言故事集《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的故事。图⑤-⑧及相关文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仿照下面的句式,创作一句话。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尊君在过中
B.则无信非木柿
C.下车之丁壮者弦而战
D.去转转不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行   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阅读文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友人发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知错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着什么劲!”母亲过来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啦唰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本文三次写看花,看花是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阅读全文,请填写下表。

 
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
春天,因“我”暴怒无常,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花。

劝慰鼓励
第二次
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想推“我”去看看。
答应母亲

第三次

怀念母亲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①段中加点词“扑”和“抓”都写出了什么。
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在内容上的作用。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心灵的平等》。完成后面问题。(共12分)
心灵的平等
张鸣跃
①我的幼儿园刚建起,总共才收了7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名叫岁娃,男孩,6岁,没爸爸了,他妈妈带着他进城打工,活儿是找到了,但找到的活儿不能带着孩子干,把孩子留在租来的房里又不放心,曾来问过我几次托儿的价钱,最后我起了同情心破例半价收下了他。
②岁娃和别的孩子明显地不一样,别的孩子娇贵伶俐,会乖会闹会撒娇,他像个小叫花子,洗不净的脏手脏脸,极不合群。才两天,我就觉得他是个大问题了,头也不抬,不和别的孩子坐一起,不和别的孩子玩,怎么哄都哄不动他,怎么逗也不行,一句话也不说。
③我灵机一动,就引导孩子们:小朋友都要从小有爱心,要关心别的小朋友,比如我们的小朋友岁娃,他家很穷,他的妈妈没钱给他买好衣服好吃的……我正说着,6个小机灵便抢着说话了:“阿姨我给他糖吃!”“阿姨我给他我的娃娃!”“阿姨我让我妈妈给他买好衣服!”“阿姨我没笑过他!”……我很感动,也为自己这种教育方法产生的效果感到得意;但再看一边坐着的岁娃时,我吓了一跳:他正抬起头来瞪我,我发现他一双大眼里也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一股野气,甚至还有仇气,他紧咬嘴唇瞪着我,就像要打架时的那样子!我吓了一跳,过去问在他怎么了,不料他怪叫一声,推了我一把,扭头就跑出去了。我追出来,看见岁娃已到门口,犹豫着,勾头咬唇,随时要跑出去的样子。
④孩子们不敢再理他,都看着我。我做出笑脸,让岁娃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一声不吭,坐在一边看天。我不敢再管他,就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不时对他笑一笑,思量着怎样才能让他入群,很发愁。
⑤玩了一会儿,一个女孩突然指着树上挂着的一串气球笑喊:“哇!谁能把那气球拿下来呀?”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吐舌头摇头。树不大,树干不高,但这些城里小宝贝们根本就没爬过树,都不敢。我心里一动,就看着岁娃笑说:“谁能取下来,谁就是我们中间最勇敢的!”还特意把“我们”两个字拉长了音调。岁娃果然走过来了,大声说:“我能!”我笑说:“谢谢你!好孩子!”
⑥岁娃高兴极了,跑过去就爬,猴子似的,嗤溜嗤溜就上去了,将气球丢下来,嗤溜嗤溜就下来了。朝我昂着头,嘻嘻笑!我惊喜万分,亲他,夸他,别的孩子也又蹦又跳地喝彩,他手舞足蹈像个“孩子王”,孩子们都围了他,很快就玩在一起了。
⑦是我错了。我自以为是的“爱心”原来是一架倾斜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忽视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结合③④⑤段文字,概括“岁娃”和别的孩子在行为表现方面有哪些“明显地不一样”。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第⑦段中“自以为是的‘爱心’”和“内心深处的需求”各指什么。
(1)“自以为是的‘爱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心深处的需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请你以第⑥段为例,简要分析这个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升入初中半年了,有些人、事或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留在记忆里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