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红yān伤chuāng益bì一叶舟piān
B.荷jì堂lòng估量liang足进步cháng
C.郁wěnɡ然qiǎo落ruǐ混混沌沌hùn
D.缩quán烙pào笑yàn少不事gēng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度河。但见黄沙迷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
B.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泽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遐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时能给人以启迪,有时会让人顿悟人生的哲理,有时会给人面对生活坎坷的勇气。
B.在最近十多年里,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C.今天的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然而,半个世纪前这里却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法西斯杀人工厂。
D.新年即将到之际,上海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政府管理者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抒真情,说真话,情深辞切,感人肺腑。
B.《随想录》的独到之处,《随想录》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
C.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况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D.在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一副打乱了的对联,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  )
1苏子秋夕游赤壁 2禅悟 3佩弦夏夜走荷塘 4叶韵花香 5山水风月 6品赏

A.164325 B.125364
C.364125 D.325164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诗歌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下列诗句表现手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②④/⑤⑥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选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D.“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越小。
B.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C.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D.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以顺适其意。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注]①狗屠:以宰狗为职业的人。②沉深:深沉稳重。③太牢具:指牛、羊、猪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善:好好地
B.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恶
C.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秦。当:阻挡,抵御
D.太子日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以顺其意。造:到访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荆轲和而歌市中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其所游诸侯,尽与贤豪长者相结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此丹之上愿,不知所委命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往而乃手共搏之

与“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夫晋,何厌之有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2)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默写
①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
②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诗经·氓》)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⑤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⑥(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补充对联)               ,采菊东篱边。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鉴赏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本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
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答:
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