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选官制度

察举制是汉武帝创立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列对汉代察举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比较客观公正
③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东汉以后被世家大族所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主要是在批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点是

A.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形成
B.主要形式是乡举省选
C.选举不重门第和出身
D.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形成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朝察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A.监察地方官吏,保证了官员的清正廉洁
B.监督地方财政,加强对郡县的控制
C.使有才能人进入官僚机构,扩大统治基础
D.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材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摘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察举是推荐官员制度。……具体做法,……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因此,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之后,均须考试。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核心标准的演变。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有卿大夫不世之制,而贤才得以进。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殷周时期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2)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 为实现“海内一统”秦始皇在交通建设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有益措施?
材料三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按示例填写表格。

(4)综上所述,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期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北期时已走向末路。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举的只是极少数。没有哪
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过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了解科举是理解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政治史、文化史登堂入室的
一把钥匙。
无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两者都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当今社会对科举制进行研究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四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

来源:选官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