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4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让我们在和古人交流中时时感受到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在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作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以技法为最高境界,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型书法家和工匠型书法家相比,他们不追求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更注重“韵”的获取,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是一种敬畏,是要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在体味、领悟和感受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权会,字正理,河间鄚人也。志尚沉雅,动遵礼则。少受《郑易》,探赜索隐,妙尽幽微,《诗》《书》《三礼》,文义该洽,兼明风角,妙识玄象。魏武定初,本郡贡孝廉,策居上第,解褐四门博士。仆射崔暹引为馆客,甚敬重焉,命世子达拏尽师傅之礼,会因此闻达。暹欲荐会与马敬德等为诸王师,会性恬静,不慕荣势,耻于仕宦,固辞。暹亦识其意,遂罢荐举。寻被尚书符追著作,修国史,监知太史局事。皇建中,转加中散大夫,余并如故。
会参掌虽繁,教授不阙。性甚儒懦,似不能言,及临机答难,酬报如。动必古,辞不虚发,由是为儒宗所推。而贵游子弟慕其德义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邻家,昼夜承间,受其学业。会欣然演说,未尝懈怠。虽明风角,解玄象,至于私室,辄不及言,学徒有请问者,终无所说。每云:“此学可知不可言。诸君并贵游子弟,不由此进,何烦问也。”会唯有一子,亦不以此术教之,其谨密也如此。曾令家人远行,久而不反。其行人还,垂欲至宅,乃逢寒雪,寄息他舍。会方处学堂讲说,忽有旋风瞥然吹雪入户。会乃笑曰:“行人至,何意中停。”遂命使人令诣某处追寻,果如其语。每为人占筮,小大必中。但用爻辞、彖象以辩吉凶,《易》占之属,都不经口。
会本贫生,无仆隶,初任助教之日,恒乘驴上下。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忽有二人,一人牵头,一人随后,有似相助,其回动轻漂,有异生人。渐渐失路,不由本道。会心甚之,遂诵《易经》上篇。一卷不尽,前后二人,忽然离散。会亦不觉堕驴,因尔迷闷,至明始觉。方知堕驴之处,乃是郭外,才去家数里。有一子,字子袭,聪敏精勤,幼有成人之量。不幸先亡,临送者为其伤恸,会唯一哭而罢,时人尚其达命。
武平年,自府还第,在路无故马倒,不得语,因尔暴亡,时年七十六。注《易》一部,行于世。会生平畏马,位望所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终。
(节选自《北齐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六·儒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报如响:回声
B.动必古稽:根据
C.会心甚之怪:责怪
D.不得语乃:就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
B.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
C.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
D.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会博览群书。少年时潜心钻研郑玄注的《易经》的奥妙,能够理解其中幽深的含义,熟知《诗经》《书经》《三礼》的文义,懂得占卜的方法,知道天地玄象。
B.权会性情淡泊,不慕荣利。崔暹延请权会作宾客,很敬重他,命世子达拏拜他为师,推荐他与马敬德等人去辅佐几位王侯。权会耻于做诸王僚属,坚决推辞。
C.权会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他虽然掌管的事情很多,但从不中断教书,乐于为学生解答疑惑。权会看似柔弱,不善言辞,但与人论辩时能应声反驳,有理有据。
D.权会擅长占卜。替人占卜,无论大事小事都能说中,但回到家里就不再谈论这些,学生求教占卜,他也一言不发。占卜之术密不授人,既不传弟子也不传授儿子。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贵游子弟慕其德义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邻家,昼夜承间,受其学业。会欣然演说,未尝懈怠。
(2)不幸先亡,临送者为其伤恸,会唯一哭而罢,时人尚其达命。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诗歌的前两联描写“恶风”“黄流”有何用意?是如何描写的?
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2)《蜀道难》中“            ”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3)《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恋往事
叶仲健
“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晓丹说。
“什么秘密?”
“呃——算了,还是不说了。”晓丹卖关子,没有说下去。
接下来是一阵寂静。
这是一个被风吹过的夏季,我和晓丹漫步在高中母校的竹林小道上。风阵阵吹来,吹动密匝匝的竹叶,学校里异常宁静,我们的脚步富有节奏地在石板路上轻踏出回忆的乐章。
晓丹突然又问我:“你初恋发生在什么时候?”
我知道了,晓丹要告诉我的秘密肯定跟她的初恋有关,而且跟母校有关!我一阵惊讶,但没有表现出来。说实话,读高中时,晓丹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女生,即便她现在看起来美丽动人。
我知道,如果我不如实回答她的问题,我也甭想知道她的秘密。
我说:“我的初恋嘛,跟乔有关。知道乔吗?那个坐在我后桌的男生,高高瘦瘦的。”
“知道,当然知道,当时他还是我们班的篮球主力呢。我当时就看出来你们的关系不一般了。现在你们还联系吗?”
“不联系了,前年春节同学聚会时见过一次,没什么感觉了。哈哈,不说他了,说你吧,说说你的初恋,也是在高中吗?”到了套出她秘密的时候了,并且似乎她也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嗯,是在高中,在我们要高考的那个学期。”
“跟谁?我们班的?”
“不知道他是谁。”
“说半天,你在耍我。”
“没有,我说的是真的。”
“那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是谁,还叫初恋吗?”
“你别急,听我慢慢说。”晓丹说。
“上高中那会儿,我比较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漂亮,所以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业上。我喜欢一个人到这片竹林里看书,看累了,就在这片竹林里到处走走。我敢说,当时我们班上的男同学都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有些男生可能都叫不出我的名字。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原来事情并非我想的那样。你看——”
晓丹把我拉到一簇竹前,指着一棵竹子齐眉高的地方让我看。这时,我才发现那个地方竟然刻着“我爱张晓丹”五个字。五个歪歪扭扭的字,在时间和风雨的侵蚀中显得有点斑驳不清,不仔细辨认还真看不出来。
当我的思绪飘回到那个年代时,晓丹继续说——
“你知道吗?我从来不敢将这个秘密告诉别人。我一直在猜测这个男生会是谁,可是一直没猜到。也许,他跟我一样,是一个内向的人,不敢把心里所想的事告诉别人,只好把它刻在了竹子上。你说那个男生会是谁呢?我真的很想知道。”
晓丹把我拉到一张石凳上坐下。她则坐在我旁边,仰着头,一脸的陶醉。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自信的女孩是最美丽的。我打量着晓丹的侧面,看见了阳光下她脸上细细的绒毛。其实她本来就是一个挺美丽的女孩,只不过在读高中时,她太沉默寡言,并且太不注重服装的搭配。
我愣了很长的时间才回过神来。我说:“我当时忙着高考,怎么会注意到是谁呢?”我终究没有告诉她,那五个字是我和另一个女生刻上去的。
那是高中的最后一个愚人节,我们知道她经常在这里看书,就跟另一个女生想了这个馊主意来愚弄她。但由于那时快高考了,我们在把真相告诉她之前就把这件事淡忘了。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五个字竟绽放了一个女孩子内心最珍贵的美丽。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接下来是一阵寂静”,表明晓丹在沉思往事,思考是说出还是不说出当初的“初恋”之事,同时使小说的节奏缓下来,富于张弛之美。
B.当我听到晓丹问我初恋发生在什么时候时,我“一阵惊讶”,因为我以为晓丹知道我和“乔”的秘密。
C.现在“我”和“乔”已经不联系了,说明当初的恋爱纯属一种冲动,不带有一点责任心,可以说就是一场儿戏。
D.文章的结尾“这五个字竟绽放了一个女孩子内心最珍贵的美丽”,点明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对高中生初恋的那种纯真情感的肯定和赞美。

E.小说以两个人对话的方式组织全文,通过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同时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段落的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高中时晓丹的形象特征。
小说写的主要内容是高中生的“初恋”,但也揭示了高中生的一些普遍心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C.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E.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梁实秋先生在《谈时间》中谈及“时间即金钱”时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          ,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       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               ”。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假。

A.不绝如缕大概有钱能使鬼推磨
B.熙熙攘攘大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C.熙熙攘攘也许有钱能使鬼推磨
D.不绝如缕也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和赶集网联合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4.3﹪,比2013年降低了2.5﹪。
B.爱国和爱一个人一样,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爱国,就对别人怒不可遏。
C.我们聊黄金,不仅是借此窥探我们人类文明运行的脉络,以及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更是要聊人的财富、欲望与命运。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
②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
③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
④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
⑤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A.⑤①④③② B.①④⑤②③ C.③②①④⑤ D.②③⑤①④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于2014年8月26日推出第3版,“微信”、“失联”、“正能量”、“吐槽”等热词入选;“剩男”、“屌丝”、“白富美”等词落选。
(1)解释下列加点的热点新词
且慢对贫困县的“豪华公厕”拍砖
‚证券公司的理财让我小赚了一笔。
(2)请你谈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词入选、落选的理由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刚刚落下帷幕,请你展开合理想象,使用“银杏叶、阳光、舞‍动”等词语写一段关于生命思考的话,要求语言简明、连贯,不少于60个字。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本北海岛出产珍贵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和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人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部都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的价格要比死鳗鱼贵一倍以上,因此没几年的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老渔翁临终时把秘决传授给了儿子。
原来,老渔民保证鳗鱼不死的秘决,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为了求得生存,便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反而把整仓死气沉沉的鳗鱼给救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