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借助楔形文字而得以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是

A.《摩诃婆罗多》 B.《吉尔伽美什》 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曾说:“穷人处死或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将同等的社会权利赋予其他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从而开始实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A.体现了自由、正义和平等理念 B.实现了社会成员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C.没有改变贵族专政的本质特征 D.是古代世界最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保留习惯旧俗 B.强调法官至上
C.重视法律程序 D.体现人人平等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中国正处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比下列两幅图,可以观察到的政局变化是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B.客观记载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的尚书令   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来看,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曾记载:“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证实了一条通往东印度的向东海上航线的切实可行性,意大利与东印度和中国的陆路贸易减到微不足道的比率。意大利荣耀的过去时代已经消失。”在这段话所表述的历史时期,对世界发展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誉为文艺复兴运动“文学三杰”之一的薄伽丘在小说《十日谈》中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事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这一材料表明作者认为

A.要遏制人类天性必须具有非凡的本领
B.人性迟早要突破各种束缚而解放出来
C.只要头破血流就能遏制人的天性
D.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合乎理性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潘恩在《常识》一书中说:“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海地独立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北美独立战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些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爆发户’”。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是

A.对外侵略扩张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推行《民法典》 D.打退反法同盟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使英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巨型企业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l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l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A.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B.要与临时政府和平相处
C.在俄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主要是指美国政府

A.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B.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
C.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和调控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巴黎和会上“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提及的“这个丢失的省份”是

A.山东 B.山西 C.江苏 D.云南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这首歌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认为:“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英国 B.苏联 C.日本 D.德国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是上世纪60年代初欧洲某城市中的一景,(图中近景是带刺铁丝网和预制混凝土块)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A.巴黎 B.伦敦
C.柏林 D.罗马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印下红手印的契约。这份契约见证了这些村民在当时开始尝试

A.农村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史学散论》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阐明了对现实的关注 D.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在位时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卷十七》
材料二:2010年7月,江苏盱眙大云山千年古墓发掘取得重大进展。现已发现大型墓葬3座,车马陪葬坑1座,武器陪葬坑2座,陪葬墓13座。整座墓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1号墓和2号墓已确定为夫妻墓,都已出土金缕玉衣。(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400余年。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只有皇帝、诸侯王及极少数近臣使用。)其中,2号墓还出土了玉棺。(如图)专家表示,基本可以判定,大云山汉墓为一处西汉初期诸侯王级别的大墓。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专家判定的依据。
(3)如要进一步确认墓主人的身份还需要提供哪些证据?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具备了担任官职的资格。
材料二:(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
(1)材料一中,克里埃尼图斯最初为什么不能享受政治权利?后来,克里埃尼图斯为什么又具备了担任官职的资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生活在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介平民,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3)在对待贵族特权方面,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有何不同之处?(4分)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以后,丝绸之路不断发展。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
(1)请为“唐朝丝绸之路”地图配以文字说明。
(2)说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
(3)在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迁为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澳门的地位凸显。说出澳门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在这篇“叙论”中,他把整个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大阶段。有学者认为: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以及从“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两次转型,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和近代时期(1840—1949年)。
问题:
(1)概述第一次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2)叙述在第二次转型中促使中国在政治方面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学者把它分为五个阶段:①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③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④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问题: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叙述这一时期在经济和思想方面体现工业文明兴起的重要史实。
(2)以德国和日本为例,说明工业文明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3)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为使工业文明顺利推进而构建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一体系有哪三大支柱?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际格局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
问题:
(1)指出这三次变动的时间及标志。
(2)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志是一个人对每天发生的事件和其个人感受的记录。大部分的日志都是作为个人记录保存的,但是哥伦布却把他的美洲航海日志记入编年史,以便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查阅。
这篇日志开始于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后的第九天。内容节选如下: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小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阴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和植物的标本。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长度单位)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任何他们留下的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进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问题:
(1)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
(2)就哥伦布写作的目的而言,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如何?
(3)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日记的?

来源: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