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                  
③海内存知己,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⑥几处早莺争暖树,                  
                    ,铁马冰河入梦来。
                    ,谁言天地宽?
                    ,一览众山小。
⑩五岭逶迤腾细浪,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lín cì zhì bǐ(            )的高楼和biàn huàn mò cè(           )的(     )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      )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作者在病榻上历时多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有一段话意义非凡: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请你根据这段话,回答下列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             ,他的原型是             (人名)。
(2)主人公在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为无处阶级战士。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找出下面这则应用文中两处不恰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意见。

病 假 条
王老师:
昨天晚上,我得了急性肠胃炎,现正在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不能到校学习,请假两天,请您原谅。
此致
敬礼
学生张丹

(1)
(2)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愈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③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内容
数据统计
喜欢敲键盘,不愿动笔写
57%
常提笔忘字,常写错别字
83%
字体不美观,从未练书法
79%

(1)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2)针对材料③及中考网上阅卷的形势,向班里提出一项活动倡议;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车
郭远辉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得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水,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A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B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它农具和车?
 
简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文章第④段中“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
 
文章第⑤段写到“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为何会“酸楚”起来?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解析这样写的作用。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第一自然段中体现水清的词语是“           ”; 【乙】文中借描写水清喻指皎洁月光的词语是“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2)往来翕忽   翕忽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4)欣然起行   欣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所说的“闲人”指什么人?请说说《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能否算是这样的“闲人”?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光流转,又一个冬天如约而至。这个冬天,你也许透过几茎枯荷读出了一份坚韧与坦然,你也许透过热牛奶氤氲的雾气,触到了母亲暖暖的目光,你也许透过寒风里那个卖红薯老人的身影,感到了普通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你也许此时正经历着人生的“冬天”,但你依然心怀希望,依然勇敢前行……每个这样难忘的点滴,它将永远温暖鲜活在你的人生里,成为你最亲切的怀恋。
请以“这个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2)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不少于550字。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蚌埠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