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历时三年,铜雀台终于落成,兴致勃勃的曹操命儿子们各写一篇赋,曹丕还在皱眉头咬笔管搜肠挂肚,曹植已经落笔成章了。
B.汪伦生性豪爽,经常仗义输财,一掷千金而不惜,尤其喜欢结交名士,李白来到桃花潭时,汪伦钦慕不已,以美酒佳肴盛情款待,与李白结下了深厚情谊。
C.商业短信的滥发对电信运营商而言是滚滚财源,所以“治”商业短信滥发的“病”就要防止电信运营商的阳奉阴为,并在经济上予以重罚。
D.雨后,忙里偷闲奔颐和园拍荷花,岂料大失所望,没见到一朵盛开的荷花,所幸拍到了晚霞映衬下的万寿山,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溶解,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因此,有不少科学家呼吁把皇帝企鹅列为“濒危动物”,加强保护。
B.《查理周刊》杂志社受到恐怖袭击后,法国一位政府官员表示,鉴于目前反恐斗争的需要和特殊的安全形势,应重新审视军事项目法案的裁军计划。
C.某著名记者在推出一部反映热点问题的纪录片后,解释了拍摄的初衷:作为传媒人,就有责任不危言危行,也不回避问题,尽量把事实呈现给观众。
D.二十多年前,在新西兰南岛举办的由探索频道赞助的世界探险越野赛产生了巨大影响,探险越野运动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除了体育本身的价值功能外,足球运动还对改善经济文化建设、增进国际交往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近几年来,我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为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C.有人认为:货币的汇率,是由于两国货币在其本国具有的购买力所决定的,即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交换比。
D.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新高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能够帮助高中生从寻找分数向寻找自己转变。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给“央视”“商家”“网友”中任意二者各拟写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40字。
边看春晚边抢红包,已经成为很多网友的“年夜饭”,一家子团坐在一起各自埋头抢红包成了大年夜的统一姿势。据新浪微博负责人介绍,今年联合支付宝和央视春晚官微,在春晚的整点时段分5次发出3亿红包。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去年除夕的200倍,全球共有185个国家的用户做了110亿次“摇一摇”抢红包动作,共摇出5亿元人民币红包。上亿人“抢红包”的火爆局面,让春晚遭遇了“看春晚看得手累”的尴尬,也向人们预示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
对象一(    )                                                                  
对象二(    )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给下面这篇报道拟一个新闻标题。字数不超过15个。

【北京时间3月4日】2015年刚开工,突然网络上火了一个流行词:Duang。这个词可以当作是2015年第一个网络流行词语了吧!
据香港媒体报道,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曾被工商部打假的广告再次被网友们挖出来进行了新一轮恶搞。而这次恶搞的主要内容则是将成龙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神同步成了《我的洗发水》,一句“Duang”成了热爆网络的词语。还有网民创造一个汉字,上面是“成”,下面是“龙”,合起来读成“Duang”字(见右图)。英国广播公司(BBC)3月3日也有报道“Duang”热爆微博的事,还形容由“成”和“龙”组成的网络新字“Duang”,是一个引发网络风暴的新字。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一时间,各大微信公众号纷纷推送相关文章。搜狗搜索对一周热门微信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各类文章内容占比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上图就该纪录片所产生的影响写两点结论。
结论一:                                                 
结论二: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
不管出版人是否愿意,事实是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而且从前起着点缀美化作用的插图,正成为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较容易赢取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将这一社会现象称为“读图时代”。
有趣的是,汉语中的“阅读”一词,是“阅”在先而“读”在后,没有人愿意说成“读阅”。“阅”与“读”本来就是不同概念。“阅”本义是用眼睛看,即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息;“读”就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读”固然必先“阅”,即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而“阅”并不受制于语音。所以,只有“读”才真正与传统出版的本质相关。“读”的对象是文,“阅”的对象是图。显然,图像和影像其实是不能“读”的,所以“读图时代”其实应称为“阅时代”。而我认为,“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
早在10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就已经进化得与现代智人相差无几了,从而为阅做好了充分准备。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信息容量约等于50亿本书。但人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读如此多的文字,
因此不需要如此耗能的大脑;但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则需要这样的大脑。即使在睡眠中,大脑也在充分利用时间整理影像信息,于是人才会做梦。
视觉器官并不是天生用来接受字符的,而是用来感知影像的。大脑皮层超过1/3的面积用于处理视觉,而图像和影像所包含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大得多。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所以,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以为阅时代将妨害智力发展的说法是源于对大脑动作机理的无知。
阅是人类的天性,而读则是后天习得的技能。生命体接受光信号的功能至少进化了5亿年,
人类接受影像信息的功能至少进化了300万年,而读的能力人类只练习了几千年,作为个体则不过学了几十年,儿童才学了几年。所以,图能吸引任何眼球就不奇怪了,而儿童喜欢图更是天经地义。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阅的效率越高,那么阅就会成为趋势,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宜时就不可阻遏地迸发而成为潮流。
(本文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作者说“‘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不受制于语音的“阅”,比先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方式的“读”,让读者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B.人类大脑的进化——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为“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
C.如今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更受青睐。
D.阅是人类的天性,阅功能的进化时间远远多于读能力的练习时间,阅的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当时迸发而成为潮流。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插图正成为图书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再具有从前那样的点缀美化作用。
B.“阅”图比起“读”文更直接快捷,这也是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流行的一大原因。
C.大脑在接受光信号、图像和影像信息等功能上的进化促使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
D.因为图书所包含的信息量远比文字多,所以“阅”图儿童会比“读”文儿童更聪明。

联系文意,请概括人类的大脑已为“阅”做好了哪些准备。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⑴换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⑵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⑶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⑷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⑸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⑸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⑹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⑺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⑻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⑼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
⑽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
⑾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
⑿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在草堂的中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⒀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所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⒁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
(本文有删改)
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第12段写成都“杜甫草堂”,有何用意?
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赏析第9段划线的句子。
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 ,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有删改)
【注】①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厉俗而世风:教化。
B.冲风寒暴:猛烈。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通“逾”,越过。
D.乎其不足怪矣信:确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0070214

 

A.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      圣人不凝滞物                    

B.情何如                        可怪也欤                         
C.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反掩抽丰而显嵩、少              然后是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郑子玄的耻讲道学,与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文章以伪道学家黄生为例,描述了其“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抽丰”行径,对其描述得越具体,对伪道学家的批判就越有力。
C.作者讽刺“今之所谓圣人者”和“今之所谓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D.本文笔锋犀利,爱憎鲜明,作者对伪道学家的卑鄙伎俩和丑恶灵魂有着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感情上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幸 而 能 诗 则 自 称 谓 曰 山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诗 则 辞 却 山 人 而 以 圣 人 名 幸 而 能 讲 良 知 则 自 称 曰 圣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讲 良 知 则 谢 却 圣 人 而 以 山 人 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2)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送别裴仪同
王褒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
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
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和柳永的《雨霖铃》一样,用了       的手法,设想别后裴氏的苦况,表达了         之情。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蕴含着无限涵意,请加以赏析。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选自《荀子.修身》)
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墨子》)
注:①修然,整饬的榉子,一丝不苟的样子。②菑,通“灾”,害。
上述两段文字都在                                 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给人以启发。
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赤壁赋》)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到 “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周,人们纷纷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向往已久的而又难得一见的海滨、山林、水乡、牧场……而那些长期生活在景区的人们,根本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留恋的景致,格外羡慕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其实,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
请从上述材料中,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