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生物 / 试卷选题

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由ATP直接供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合成酶通过为ADP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催化ATP的合成
B.无光条件下,线粒体是植物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唯一场所
C.马拉松运动中,骨骼肌细胞内ATP的水解速率远大于合成速率
D.细胞中的能量通过ATP在吸能和放能反应之间的循环实现流通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某些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缩合产生的水中的氢只来自于氨基
B.②过程需要氧,发生场所是线粒体
C.③过程中产生ATP,在缺氧条件下能够进行
D.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物质是丙酮酸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操作不当一般情况下不能达到预期结果,但有的实验或调查若能及时调整也能完成。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提取光合作用色素实验中,如发现滤液颜色太浅,可往滤液中再添加适量CaCO3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时,如发现试管中溶液pH为0.9时,可调至中性
C.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如发现样本太少,可扩大调查范围,已获得原始数据不能再用
D.鉴定蛋清中蛋白质时,发现只有斐林试剂的甲、乙液,可减少滴加斐林试剂乙液的量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有科研人员尝试将病毒引诱到人体的“陷阱细胞 " 中。例如:HIV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入侵到T细胞,给艾滋病患者注射适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此细胞中无法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所以红细胞成为 HIV 的“陷阱细胞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入侵到T细胞可刺激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进T细胞分裂
B.红细胞死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是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C.T 细胞被HIV识别、入侵后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被HIV入侵后可使人丧失免疫功能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调查发现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系谱图如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4
C.若H个体为女性,其与Ⅲ7个体婚配违反我国婚姻法
D.Ⅲ1与Ⅲ2婚配所生的H个体仍可能同时患有甲病和乙病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新型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污水连续经过装有悬浮填料的反应器时,附着在填料内外表面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通过“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B.“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呼吸方式不一定是有氧呼吸
C.该反应器中所用的“生物膜”亦可用于海水淡化
D.该反应器对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都有很好的净化效果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左图装置为含水量较少的种子呼吸作用及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图,右图中的曲线表示种子呼吸作用(实线)和植物光合作用(虚线)的强度变化过程。请回答:

⑴ 水平玻璃管P处气体的流动方向是             ,气体的这种运动是通过_______方式实现的。
⑵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此时叶肉细胞中C5瞬时将___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
⑶ t时刻,向装有种子的瓶内加入适量的水后,呼吸作用及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在图中绘出变化曲线,并说明理由。理由:                                            
⑷ 如果人为向玻璃罩中通入过高浓度的CO2时,光合作用强度将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⑸ 为提高作物产量,有时将玉米和大豆间隔种植(间作),这种间作的好处有(说出两点即可)①                                            。
                                            。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广泛,其生理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下面是探究萘乙酸(NAA)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的实验方案,请你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1)实验原理:萘乙酸与生长素一样,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            性。
(2)实验过程与方法:
①取材;取山茶花植株生长良好的半木质枝条,剪成5~7cm,每段插条芽数相同。
②实验:将插条分别用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奈乙酸溶液处理(如图1)8~12 h后,再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置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建模: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如图2

(3)结果分析与评价:
①数学模型是用来                                              
②从图2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③为了提高所建数学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请改正图l所示的实验方案中一处明显的不足:           
④若利用上述实验相同的方法,探究萘乙酸对葡萄插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时,除第一组外其余各组均没有长出不定根,最可能的原因是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野茉莉花瓣的颜色是红色,其花瓣所含色素由核基因控制的有关酶所决定,用两个无法产生红色色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及纯种野生型茉莉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如下:

研究表明,决定产生色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色素的产生。
(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2)为鉴别第Ⅱ组F2中无色素植株的基因型,取该植株自交,若后代出现有色素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组F2的无色素植株中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3)若从第Ⅰ、Ⅱ组的F2中各取一株能产生色素的植株,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从第Ⅰ、Ⅲ组的F2中各取一株能产生色素的植株,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4)进一步研究得知,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红色色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在右上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文字解释上述遗传现象。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某“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模式中食物网模式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包括  条食物链,昆虫和鱼的种间关系是       ,鱼和鸭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2)该食物网中碳循环的形式为    ,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3)若只考虑,水稻和野草固定的太阳能为a,鸭子从生产者中摄人的能量为b,排出的粪便量为c,呼吸消耗量为d,则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                
(4)该家庭农场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尝试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两个方面的理由:
                                   
                                   。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________酶短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_______和________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表达,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3)通过PCR技术可大量获取目的基因。PCR反应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Mg2+)、水,4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DNA、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___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

来源:2015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4月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