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卷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

A.使儒家学说引领学术潮流 B.与学术下移同步进行
C.使礼乐受到普遍重视 D.使中国社会分裂动荡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宦官把持选官大权 B.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
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版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考据之学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者认为:唐初“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以后历代铸币提供了范式。这一范式的含义是   (   )

A.以铜为主要材料 B.不再标明重量
C.采用圆形方孔形状 D.以皇帝年号命名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口迁移是一种历史现象。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人口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下列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促进了中国境内新的民族形成的是(   )

A.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
B.秦始皇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C.黄河流域人口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D.唐朝至元朝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谬》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该诗反映了                  (   )
①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②作者提倡使用国货
③民族资本主义此时发展艰难                ④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当年为民国35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A.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实施重点进攻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到了土地。以下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C.彻底改变小农生产方式 D.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爆发后,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   )

A.奥地利、南斯拉夫、波兰 B.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C.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 D.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直接源于

A.各国的生产和销售连为一体 B.世界市场的日益扩大
C.交通和通信工具的不断革新 D.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更为密切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3年各国科研经费中国家投入所占比重

美国
联邦德国
法国
54%
47.1%
56.4%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
材料四:

材料五: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的科技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2)重视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经费的投资。(3)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人才。
材料六:苏联有关科学研究的方向、计划、经费等问题,均由国家科委协助部长会议审查、批准和发布。各部门按指令性计划完成任务。这种管理体制曾有力地保证了一些高技术项目研制成功。但它的弊端是科研与生产脱节,新技术成果难以投入生产并转化为商品。此外,靠发布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选行管理,使科研工作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微观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世界现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所示图片,概括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变化。
(2)据材料三、四及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原因及影响。
(3)据材料五、六,比较美国与苏联科研体制的不同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4)以上国家发展科技的经验,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借鉴?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实施计划中描绘了以广州为龙头的南方经济区的设想:广州位于广州河汊之顶,为在中国最肥饶之冲击土壤。此地每年有三次收获,二次为米作,一次为杂粮……此河汊又产最关味之果实多种。……此所以纵有河汉沃壤所产出巨额产物,犹须求多数之食料于邻近之地与外国也。若在吾国共同发展事业计划之下,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便利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密航行之三江会流一点,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即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建国方略》还提到:就国际发展食物生产计划言之,须为同时有利益之下列二事:一测量农地;二设立农器制造厂。……设立农器制造厂欲开发废地,改良农地,以闲力归于农事,则农器之需要必甚多。中国工价甚廉,煤铁亦富,故须自制造一切农器,不必由外国输入。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认为南方经济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农业现代化设想为什么在当时无法充分实施?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