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D.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B.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C.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D.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B.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C.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D.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B.子之知画,犹吾之书知:掌管,主持
C.昏礼宜昏: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指戌时
D.予不文饱:丰富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收藏了一幅《村落嫁娶图》,请当时任职锦衣卫的“予”为之作记,于是作者请教了一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并且擅长写作的华姓先生,弄懂了图画中村落嫁娶的内容和含义,然后作了这篇记。
B.作者向谙熟民情的华姓先生主要询问了村落嫁娶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村姑出嫁时为什么要骑牛,撑一个伞盖遮住新娘的含义是什么,迎亲时站在门口的男子是谁。对这些问题华先生都一一做了精心解答。
C.本文通过对话,向读者展现了《村落嫁娶图》中出嫁和迎亲的场景。画意丰富,人物形象多样,情态逼真细腻。
D.嫁娶本是村落大事,可是画面场景渲染的气氛似乎并不单是热闹非凡,还有一些悲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2)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后面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山间》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暮春之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个空位填写。
《荷塘月色》以通感手法描绘光与影和谐景象的语句:               
《诗经.氓》描绘女主人公思恋氓而未得相见时的情态句子:                  
《短歌行》想象了人才不辞辛劳,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从四面八方来投奔明主的场景之句:      
《归园田居》以鸟鱼自况,抒发自己迫切想离开官场归向田园的句子: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关于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的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
(3)、作者在表现雨中游西溪的野趣时,大量写景状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从动静结合、拟人、比喻中任选两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驰(chěng)垝(yuán)煤屑淅沥坚如槃石
B.(hè)死子(jīn)婆娑袅娜夙兴夜寐
C.敛(jù)混(dùn)斑驳细腻否极泰来
D.(wěng)郁(zhàn)动训鸽涸辙揠苗助长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A.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B.广大司机已经司空见惯了设卡乱收费的现象,今天一路上疏通无阻,反而有些惴惴不安。
C.我国首部裸眼3D儿童舞台剧《安徒生密码》在全国各大剧场上映,最为经典和浪漫的童话世界场景及演员精彩的表演,让观众都目不交睫
D.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3月9日,《奔跑吧兄弟》在成都东郊记忆园区录制,这让东郊记忆成为了众多粉丝关注的焦点,该节目制作方的宣传无疑是成功的。
B.为提升城市形象,成华区青龙街道将在川陕立交附近修建健身绿道,给当地居民提供温馨舒适的休闲、玩乐和健身。
C.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个性,后者偏于类型。
D.《感动中国》不只是一本具有感召力、能打动人心的书;而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这个时代,也能让我们静静地反视自己。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形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情趣与理趣,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表现了人对山,水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情趣和精神面貌,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世事有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请另举两个带山,水的熟语(成语)或名句,按照“……表现……”的方式,写出它们所寓含的情趣或理趣。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了,得到了消解。
请以“释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