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物理 / 试卷选题

高三物理第六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现象说明遇到同样障碍物时声波比可见光容易发生衍射
B.用超声波被血流反射回来其频率发生变化可测血流速度,这是利用多普勒效应
C.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覆盖,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要比有大气层时略大些
D.已知某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红光从该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大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班MH370失联,MH370失联后多个国家积极投入搜救行动,在搜救过程中卫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和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均参与搜救工作。北斗导航系统包含5颗地球同步卫星,而GPS导航系统由运行周期为12小时的圆轨道卫星群组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发射速度只要大于7.9km/s就可以
B.卫星向地面上同一物体拍照时GPS卫星拍摄视角小于北斗同步卫星拍摄视角
C.北斗同步卫星的机械能一定大于GPS卫星的机械能
D.北斗同步卫星的线速度与GPS卫星的线速度之比为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教学楼的楼梯口,有如图所示的0、1、2、3k级台阶,每级台阶的长为30cm,高为15cm(g=10m/s2).某同学从第0级台阶的边缘以v0=5m/s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一切阻力),则小球将落在第几级台阶上

A.7级 B.8级 C.9级 D.10级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两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的点电荷放在x轴上的O、M两点,两电荷连线上各点电势φ随x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N两点的电势均为零,ND段中的C点电势最高,则

A.q1与q2带同种电荷
B.A、N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
C.NC间场强方向向x轴正方向
D.将一负点电荷从N点移到D点,电场力先做正功后 做负功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带电质点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某时刻速度方向如图示,所受的重力和洛伦兹力的合力恰好与速度方向反,不计阻力,则在此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带电质点将

A.可能做直线运动
B.可能做匀减速运动
C.一定做曲线运动
D.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甲所示,绝缘板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质量为1kg、边长为1m、电阻为0.lΩ的正方形金属框ABCD位于绝缘板上,E、F分别为BC、AD的中点。某时刻起在ABEF区域内有竖直向下的磁场,其磁感应强度B1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AB边恰在磁场边缘以外;FECD区域内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2=0.5 T,CD边恰在磁场边缘以内。设金属框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两磁场均有理想边界,取g=10m/s2。则(    )

A.金属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1V
B.金属框受到向右的安培力大小为5N
C.金属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沿ADCB方向
D.如果金属框与绝缘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则金属框可以在绝缘板上保持静止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如图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两端系着质量均为M的物块A、B,A下端与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B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片C,固定的金属圆环D处在B的正下方。系统静止时C、D间的高度差为h。先接通电磁打点计时器,再由静止释放B,系统开始运动,当B穿过圆环D时C被D阻挡而停止。

①整个运动过程中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由此可计算出C被阻挡前B的加速度大小a =      m/s2;B刚穿过D时的速度大小v =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该实验中需验证等式是                     (用M、m、v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还可运用图象法加以验证:改变物块B的释放位置,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每次C、D间的高度差h,并求出B刚穿过D时的速度v,作出v2 – h图线如图丙所示,根据图线得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代入数据再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比较,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一个办法。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要测绘规格为“2.8V 1.5W”的小灯泡的I-U曲线.除导线和开关外还备有以下器材可供选择:
A.电流表(量程0.6A,内阻约为1Ω)
B.电流表(量程3.0A,内阻约为0.2Ω)
C.电压表(量程3.0V,内阻约为5kΩ)
D.电压表(量程15.0V,内阻约为15kΩ)
E.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0Ω,额定电流100mA)
F.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0Ω,额定电流1.0A)
G.电源(电动势为3.0V,内阻约为0.2Ω)
(1)实验中所用的电流表应选    ;电压表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填器材前面的字母)
(2)为使实验误差尽可能小,请你设计实验电路图,并画在方框中.

(3)由于电表具有一定的内阻,本实验中,    (填“电流表”或“电压表”)的读数有误差,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则测量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表给m了不同时刻汽车的速度:

(l)汽车从开出到停止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板长为L、间距为d的平行金属板水平放置,两板间所加电压大小为U,足够大光屏PQ与板的右端相距为a,且与板垂直。一带正电的粒子以初速度0沿两板间的中心线射入,射出电场时粒子速度的偏转角为37°。已知sin37°=0.6,cos37°=0.8,不计粒子的重力。

⑴求粒子的比荷q/m;
⑵若在两板右侧MN、光屏PQ间加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要使粒子不打在光屏上,求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的取值范围;
⑶若在两板右侧MN、光屏PQ间仅加电场强度大小为E0、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电场。设初速度方向所在的直线与光屏交点为O点,取O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正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为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求粒子打在光屏上的坐标(x,y,z)。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k=20.0N/m的轻质水平弹簧右端固定在足够长的水平桌面上,左端系一质量为M=2.0kg的小物体A,A左边所系轻细线绕过轻质光滑的定滑轮后与轻挂钩相连。小物块A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0.1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将一质量m=1.0kg的物体B挂在挂钩上并用手托住,使滑轮右边的轻绳恰好水平伸直,此时弹簧处在自由伸长状态。释放物体B后系统开始运动,取g=10m/s2

(1)求刚释放时物体B的加速度a;
(2)求小物块A速度达到最大时弹簧的伸长量x1
(3)已知弹簧弹性势能,x为弹簧形变量,求整个过程中小物体A克服摩擦力年做的总功W。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就越剧烈,每个分子动能也越大
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不变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一带活塞的气缸,缸内盛有气体,缸外为恒温环境,气缸壁是导热的.现令活塞向外移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气体吸热,对外做功.用W1表示.然后设法将气缸壁及活塞绝热,推动活塞压缩气体,使活塞回到原来位置,此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用W2表示.则

A.有可能使气体回到原来状态,且W1<W2
B.有可能使气体回到原来状态,且W1>W2
C.不可能使气体回到原来状态,但W1=W2
D.上面A、B、C三种说法都不可能实现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个铀235吸收1个中子发生核反应时,大约放出196 MeV的能量,则235 g纯铀235完全发生核反应放出的能量为(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填选项前的字母)

A.235 NA×196 MeV
B.NA×196 MeV
C.235×196 MeV
D.×196 MeV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a)图装置来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b)图是多次实验中某球落到位于水平地面记录纸上得到10个落点痕迹,有关该实验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有: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入射球和被碰球必须是弹性好的,且要求两球的质量相等,大小相同
B.被碰球静止放在槽口,入射球必须每次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C.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不易测量,所以通过测小球“平抛运动的射程”间接地解决
D.图(b)可测出碰撞后某球的水平射程为64.7cm(或取64.2cm — 65.2cm之间某值)
来源:高三物理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