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 / 试卷选题

高三政治第三套

网络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文化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集律诗、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形式简单、内涵丰富、深邃。既有韵律、书法之美,又有道德、教化之功。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德力量,又能被“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唤起建设祖国的昂扬斗志。这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楹联的内容都必须得到传承
C.优秀文化可以增强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必须集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节目,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B.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

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D.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认识差异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京榜样,平凡中的力量;北京榜样,就在我们身旁。”“北京榜样”是一项融广泛发动、推荐选树、宣传报道、公益实践为一体的群众性综合大型主题活动。该活动自启动以来,在全市宣传树立了一批“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北京榜样”。“北京榜样”活动(  )
①弘扬传统道德,凸显道德修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②加强公民教育,明确自省是促使道德提升的唯一方式
③传播文明理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④汇集榜样人物,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应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山西,晋善晋美”作为山西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借用了“尽善尽美”这一成语。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通知指出,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等,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广电总局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
③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
④是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下古语蕴含的思想依次是(  )
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摘自张载《西铭》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
③“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摘自《左传》
④“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A.民本、仁爱、诚信、正义 B.仁爱、民本、诚信、正义
C.诚信、民本、正义、仁爱 D.正义、仁爱、诚信、民本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要改变类似漫画《谁丢的》中的不良现象,就应该(  )

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②抵制落后文化,坚持文化创新正确方向
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改变生活陋习
④重视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基础和来源是(  )
①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的进步
③德国古典哲学
④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日,“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有望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有人将之归结为中国影响力的提升,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新例证;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词汇本身带有贬义或者嘲讽意味,有损中国人形象。这说明(  )

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不同
D.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下图),这一过程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中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
③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组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为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主张,摆出以下史实:1933年,中国政府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1935年1月,公布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1947年,公布“南海断续线”;等等。他们这样进行论证,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②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要求
③通过量的积累促成质变的要求
④具体地、历史地处理问题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沟油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但在某市喝“地沟油”的公交线路已达10条、使用新型生物柴油770余吨、累计行驶里程达到230余万里……这一“餐厨油脂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公交车示范运行”项目近期实现阶段性目标,其技术可靠性、节能效果和社会效益受到好评。这一项目的成功说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取决于市场需要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属性建立普遍联系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提出: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得就愈多。寓意就是,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C.事物的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北京APEC会议各成员国领导人服装以其简约、传统、典雅、时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其魂为“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其形为“新”,代表的是款式样式的创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新中装”的设计蕴含的哲理是(  )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辩证否定既是联系环节又是发展环节
C.形式新颖是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之一
D.形式与内容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W”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常用的思考模式(下图)。这一模式启示我们,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候(  )

①要在权衡理想和现实的过程中确立目标
②愿望、动机、和实现结果之间一致的
③外部因素的支持和干扰具有根本影响
④明确自身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入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问题。
材料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材料二:印度最早用甘蔗制造出砂糖( sarkarā),后传到中国和欧洲等地,因此糖字的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俄文caxap等,都来自印度吠陀语和古典梵文的sarkarā。唐朝人曾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后来中国制糖术水平提高,白糖的颜色和口味远超印度,白糖大量输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中国白糖逐渐传到更多的国家,成为蜚声全球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一定的文化。我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必将遇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树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才能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1)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发展和交融的原因。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YOG),它是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它以一种创新的形式激发年轻人对于社会责任与社会挑战的思考和讨论。2014年8月16日至28日,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如期举行。运动会期间南京市政府发起了“争做文明人,当好东道主”活动。两个同学对要不要当志愿者开展讨论:
观点一:我会积极参加青奥会志愿者活动,因为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提升能力。
观点二:我就不参加青奥会志愿者活动了,因为通过知识学习才能提升能力。
材料二:美丽的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招牌。南京青奥会要展现南京的形象,就需要我们建设美丽南京,保持青山绿水,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的大国,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差我一个”。   
材料三:森林是“大自然的总高度室”,但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每年毁掉大量的森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当前,世界森林覆盖率约为30%。在森林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覆盖率低、人均林地少的国家。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目前,我国加大了保护森林的力度。经过试点,我国投资962亿元,涉及17个省市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的9亿多亩森林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4.95亿亩森林将切实得到保护,预计新森林面积1.3亿亩。
(1)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2)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整体与部分的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建设美丽南京做些什么?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说明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来源:高三政治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