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三历史第五套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是
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
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B.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C.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D.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②学者于宪法范周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
④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近代一位著名革命家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场革命”和推动他转变的社会运动分别是

A.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 B.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男耕女织
C.个体经营 D.精耕细作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更趋实事求是的主要表现是(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的是(    )

A.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私田的出现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约翰打算到中国上海“淘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可以从英国乘飞机到上海
B.他可以通过英国领事馆处理与中国人之间的纠纷
C.他可以在上海永久性地居住
D.他可以在上海租赁房屋并开设经营西餐的餐馆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如果民国初年实行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农民就会富起来,中国就能避免贫富悬殊的弊病。”对于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农民得到土地自然会富起来
B.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土地平均了就能避免贫富悬殊
C.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资产阶级土地纲领行不通
D.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B.都面临政治经济发展问题
C.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斗争让孔子屡屡失意,为实施其政治主张,他周游列国14年,游说各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终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有:
①孔子主张的礼违背了诸侯国君的意愿
②反对变革旧制度的主张违背大变革的主流
③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

A.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B.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
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 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B.控制思想文化发展,培养皇帝的奴仆
C.形成了“重文”传统,阻碍自然科学发展
D.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电视剧《走西口》中,剧中人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说成“民主、民权、民生”,还给了新的解释:“什么是‘民主’?就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说法错误的是(     )

A.民主 B.民权 C.民生 D.民心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不理朝政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美国“要会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的实质是称霸世界,使美国在谋求霸权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是

A.与苏联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B.策划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
D.组织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然只是存现于具体事务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所学知识,以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后所有(由国王颁布)的专利授予应由普通法审定。”“专利特权的期限为14年或以下;权利人在该期限内享有这一领域新产品的制造和使用的专有权;专利不得违背法律,也不得有损于国家,不得抬升国内商品的价格,不得扰乱商业贸易……。”(注:1624年以前,专利特权完全掌握在国王手中)
——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
材料二  1852年《专利法修正案》正式通过。……它规定成立专利局,把专利的程序和费用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1624年《垄断法案》所不具备的。根据法案的具体规定,使专利权身上的特权烙印淡化,法权色彩加重,专利制度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吴洪玲《英国专利制度的确立》
材料三  1859年,洪仁歼在《资政新篇》中最早将专利思想引入中国。……1978年,中国开始筹建专利制度,198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曾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修订专利法。
——《中国专利制度的孕育、产生与发展》(《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年第4期)
材料四 如今,发达国家为了持续赚取高额利润,促成了专利高水平保护的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与占据专利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行着长期的斗争,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着不断努力。
——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
(1)材料一中的《垄断法案》对专利授予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简析其对当时英国政治、经济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洪仁玕引入专利思想的目的。1978年以来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哪些时代潮流?
(4)19世纪中期以来,围绕专利制度的争论持续不断。综合上述材料,从利弊角度谈谈你对专利制度的看法。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89年,世界政局深受东西方冲突的影响。美国和苏联这两股新兴势力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又因双方政府构建、经济制度的不同,分歧更加突兀,很快“冷战”局面彤成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两大势力结盟,卷入相互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大阵营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使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为了不被强行纳入大国集团体系,那些在二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国家纷纷投身于不结盟运动中。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冷战支配了战后的重建活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冷战,以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宣传战为特征,但在某些地区,冷战也会变热,如1950—1953年间的朝鲜战争,冷战也有升级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破坏力的战争的危险。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45年以来,人类前所未有地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成果的分配却并不公平,西方工业大国从中获取绝大部分财富。于是,世界政治的冲突不再是东西方之间,而是南北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之间的冲突。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2)材料三中“南北区域”之间的冲突指什么?导致“世界政治的冲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来源:高三历史第五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