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近30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充满了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一是呼唤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溶入世界文学的潮流;一是渴盼回归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但是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自五四以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有意无意的文化自卑仍潜在支配着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导致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结论得不到矫正,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成见和“常识”,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当下建设与未来发展。可以说,文化自信的问题不解决,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便难以形成,在此基础上更难以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未来。
②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在世界舞台丧权辱国的近代历史使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的焦虑,感时忧国的爱国情怀与保种强国的现实诉求经历了内在的紧张的绞杀与撕裂。在连续战败的历史经验的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到五四时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文化的自卑酿成了后来人们的“全盘反传统主义”。在这种极端的羞耻感和自卑感的支配下,五四学人所提出的文化解决方案自然也陷入极端和决绝。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文学研究要形成对自身民族文学传统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首先要做的一件工作,仍是要清除研究者本身那种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
③当然,提倡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不是要采取一种“事后之明”苛责于五四新文化先驱和学人。他们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自有其自身的语境——大抵是在一种世界文化格局中意识到本民族文学的不足而产生的近乎恨铁不成钢的文化心态。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只要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落后于世界,这一国家的知识分子便不乏有人起来唱衰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然而,今日对五四知识分子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取“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接受他们的决绝和极端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影响。
④总之,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学人有更多的足够的理由重提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既要以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客观认识为基础,也要以对民族文学当下实践的理性认知为前提,还要基于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建设的必要信心。日本文学家吉田幸次郎曾说:“从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这样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的文学,在其他文明地域确实少与伦比。中国虽然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但是,西方也没有产生李白和杜甫。”这种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学的方式,长时间却为我们本土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所缺乏。个中的成因,研究者本身缺少文化的自信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所谓文化的自信,既不是文化的自大,也不是文化的自满,而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之自我的充分尊重和创造发明。
(节选自王爱松《文化研究与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影响了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
B.文化自信影响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也影响未来的民族文化建设。
C.文化自信在五四时期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也导致当时人们提出了“全盘反传统主义”。
D.文化自信应该是正当的、理性的,不能脱离了“其自身的语境”而苛责那些文化先驱。

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近3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的诉求引出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解决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
B.第②段回顾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局,指出要重建文化自信要清除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
C.第③段紧承上段,认为后人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看待五四的先驱们,重在阐释现代人重建文化自信的方式。
D.第④段和前面构成分总关系,指出文化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的各种要求,并认为本土学者缺乏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的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其实都涉及到文化自信问题,也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建设。
B.在近代历史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焦虑,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C.中国某个阶段出现唱衰自己民族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现象在世界舞台上是少有的,不能对他们保持“同情”。
D.今天,重建文化自信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授章邱知县。嘉靖四年入为兵科给事中,上疏言:“辅臣之任,必忠厚鲠亮、纯白坚定者乃足当之。今大学士杨一清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张璁学博性偏,伤于自恃,犹饬厉功名,当抑其过而用之。至于桂萼以枭雄桀骜之资,作威福,纳财贿,阻抑气节,私比党与,势侵六官,气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乞鉴别三臣贤否,以定用舍。”其意特右璁。而帝因其奏,慰留一清,戒谕璁、萼。既而同官王准、陆粲劾璁、萼罢相,准、粲亦下吏远谪,以应奎首抗章不罪。未几,劾吏部尚书方献夫,帝颇纳其言。献夫援汪铉为助,遂诎应奎议。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行人①薛侃建室忤旨,下廷讯,词连张璁。应奎与同官曹汴揖璁避,且上疏言状。帝怒,下之诏狱,寻释还职。
十一年大计天下庶官,王准谪富民典史。应奎言汪铉为璁、萼修邻,诬以不谨而黜之。乞复准官,责铉,为党比戒。吏部尚书王琼亦言准当黜,乃谪应奎高平县丞。屡迁湖广副使,督采大木,坐累复逮系。寻释还。历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召理院事,迁户部侍郎,进尚书。
俺答犯京师后,羽书旁午②征兵饷。应奎乃建议加派。自北方诸府暨广西、贵州外,其他量地贫富,骤增银一百十五万有奇,而苏州一府乃八万五千。御史郭仁,吴人也,诣应奎请减,不从。仁遂劾奏,应奎疏辨。帝以仁不当私属,调之外。既而国用犹不足,应奎言:“今岁入二百万,而诸边费六百余万,一切取财法行之已尽。请令诸曹所隶官吏、儒士、厨役、校卒,悉去其冗者。而臣部出入赢缩之数,亦综其大纲,列籍进御,使百司庶府成知为国惜财。”报可。
三十一年正月命应奎条上京边备用刍粮之数。应奎言:“自臣入都至今,计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外,他所搜括又四百余万。而所出自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外,新增二百四十五万有奇,修边振济诸役又八百余万。”帝以耗费多,疑有侵冒,分遣科道官往诸边核实。给事中徐公遴劾应奎粗疏自用,遂改南京工部尚书,以方钝代。诸边饷银益增。钝计无所出,请令诸臣条上理财策。议行二十九事,益纤屑伤大体。应奎就移户部,致仕归,卒。
应奎为谏官,屡犯权贵,以风节自厉。晚官计曹,一切为苟且计,功名大损于前。
注:①行人:一种官名。   ②旁午:交错,纷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比党与比:勾结
B.其意特右璁右:袒护
C.十一年大计天下庶官计:考核
D.疑有侵冒冒:冒犯

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应奎首抗章不罪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而雅性尚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而苏州一府乃八万五千乃有二十八骑
D.使百司庶府咸知为国惜财为击破沛公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应奎勇于向皇上进言,臧否朝中官员。他对杨一清、张璁、桂萼等人的分析评价受到了皇帝的认可。
B.孙应奎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后又复职。他因礼部尚书王琼给皇上上奏章弹劾他被贬官,贬为高平县丞。
C.孙应奎在处理财政赋税上拥有一定才能。他要求详细统计国家的赋税收入和支出,让官员们为国分忧。
D.孙应奎严格要求自我,敢于触犯权贵,多次得到皇上认可。但晚年因苟且求安,影响了他一贯的名声。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辅臣之任,必忠厚鲠亮、纯白坚定者乃足当之。
(2)行人薛侃建言忤旨,下廷讯,词连张璁。应奎与同官曹汴揖璁避,且上疏言状。
(3)而臣部出入赢缩之数,亦综其大纲,列籍进御。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汲江煎茶
苏 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①,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②长短更。
注:①雪乳:茶细白,水煎时所呈色象。脚:茶脚。②荒城:指今海南省儋州。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心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写细致,绘影绘声,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答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①             ,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②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④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⑤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⑥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请带我走(节选)
张抗抗
春节过后不久,上头来了外调人员,加上总场保卫科和连队的保卫干事,差不多坐了满满一屋子人。小溪被叫去谈话的时候,那些人面露凶光,如临大敌,让小溪觉得莫名其妙。他们用审讯犯人的口气,提到了杜仲的名字,并要楚小溪老实交待有关杜仲的一切问题。他们是从杜仲住处的灶坑里,临走前没有被焚烧彻底的一大堆信件残片中,发现他和楚小溪的联系的。当楚小溪终于听明白,杜仲这个人已经在春节前夕“过江”去了,并且至今没有被遣送回来。
杜仲确是来过万山,但他的告别只是一种象征,连一句暗示的话都没有。
假如她真的知道他有过江的念头,小溪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阻止他,小溪也舍得。但小溪真的连一丁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察觉。她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发现。在那天晚上他们单独相处的三个小时中,关于这个犯罪计划,他绝没有向她透露一丝一毫。
可是没有人相信她的交待和检讨。他们说:那天杜仲突然来到万山农场,你为什么不在连队宿舍公开和他唠磕?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把他带到科研排的种子站,你们不是在密谋在干什么?小溪结结巴巴回答:怎么是密谋呢,只不过说了点家常事、H城的熟人、下乡后各自的收获什么的。他们说:谈话有证人在场吗?小溪说没有证人。他们说没有证人怎么能证明你不知情?怎么能证明你不是他的同谋?怎么能证明你没有参与并协助他外逃?怎么能证明你没有为他提供帮助呢?否则他来找你干什么?
小溪哑然无语。她无法证明自己。她什么证明都没有。
一连许多天,她被拘禁在连队“小号”里,回忆交待反省自己与杜仲的“历史渊源”以及现行关系。夜深人静时仔细回想,其实那天晚上有许多个微妙之处,都已经显示出了杜仲决心“过江”的可疑迹象,可惜小溪只是浑然不觉。比如那只该死的半导体、比如农药、比如……但小溪什么也不能说,某种本能告诉她,她说得更多麻烦就会更多。她在拼命检讨、痛心疾首地认错、表示坚决与杜仲划清界限的决心的同时,却总是一问三不知地守口如瓶。后来的许多年里,小溪时断时续地想起万山农场持续了几个月的审查,当时她那种顽强的缄默不语,其实并非出于良知,而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也许在潜意识中,还有一点对杜仲残留的友情。杜仲曾跟她说了那么多不该说、对一般人不敢说的话,想必杜仲是信任她的。也许在杜仲的生活中,只有她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她得对得起这种信任。
小溪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能躲过这场厄运。然而她终究还是躲不过。专案组初期劳而无功的审讯,因一张小纸片而突然起死回生。一个深夜他们得意洋洋地出示了那张纸片,纸片已经被揉得皱皱巴巴,但上面的中文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请带我走!
下面是一行俄文:
Возъмитеменя!
小溪的心脏狂跳不已呼吸窒息,她感到自己快要晕过去了。她认出那是杜仲的笔迹,杜仲给她写过那么多信,不会有错。这不是栽赃,是杜仲亲手所写。但小溪从来没有见过这张纸片,它从哪里来?又怎么会到了专案组的手里?即使这张纸片是杜仲所写,和她有什么关系?小溪的脑子乱成了一锅粥,她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嘴巴,也说不清楚了。
——请带我走!千真万确地明摆着,你是想让杜仲带你一起走,一同过江去!但杜仲狡猾得很,他怕带着你累赘,不愿带你走。你说你从来没有见过这张纸片,这是抵赖和狡辩!纸片是从科研排种子站的小屋里找到的,那天晚上就你和杜仲俩人在那儿,不是你写的是谁写的?我们已经调查过了,杜仲在文革前就开始学俄语,想必他在H城时就教过你好几年了,可见你俩早就里通外国,预谋叛逃……
可我……我到北大荒以后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我已经是中共预备党员了,我干嘛要叛逃啊?小溪满心委屈地为自己辩护。
那是伪装的!正是为了掩盖你真正的目的:
我真要想走,可以当面同他说嘛,干嘛要写在纸片上啊?小溪觉得事情简直荒唐到了极点。
那是……那是因为……因为当面说,你怕隔墙有耳,给旁人听见嘛。这张纸条正暴露了你的心虚……
一切的争辩都是那么无力和无用,事情已无可挽回。楚小溪叛逃未遂的罪名正式成立,很快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撤销了排长职务与其它所有的荣誉称号。
后记: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楚小溪一直恨着杜仲。她觉得在她和杜仲的交往中,杜仲一直把她当成一个无知的倾听者看待。他仅仅只是需要有人倾听,而从不关心倾听者的感受。他不会顾及自己的悄然离去,会给与他相关的人造成怎样的伤害。楚小溪永远也无法原谅杜仲的原因之一,是杜仲其实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同行者,或是一个共享秘密的朋友。如果是那样,她也许会认为,即便对自己的审讯和处分再严厉再过分,都还算值得。
注:杜仲的父母在文革期间被定为修正主义分子,他自己遭遇极大的生活变故,只有楚小溪倾听他的诉说。杜仲在北大荒农场逃到了苏联,在逃之前他找了一次楚小溪。
请概括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小说中的“杜仲”虽没有直接出现,但在作品中却是不可或缺的,简要概括他在作品中的作用。
请简要概括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补充部分,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靓丽侯爵水龙头万事具备美轮美奂
B.坐镇影碟烂摊子悬梁刺股坚忍不拔
C.坚苦案椟掉书袋鸠占鹊巢平心而论
D.妨碍缅怀耍笔杆迫不急待突如其来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们总希望自己成为英雄,可又希望能享受安逸的生活,这实际上是矛盾的,因为沧海横流,方能显出英雄本色。
B.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能比较准确预测天气变化,但在局部地区五风十雨的恶劣天气仍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
C.朝鲜半岛危机在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下有加剧的可能性,原本在维持双方军事平衡基础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可能性也化为乌有。
D.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以穿云裂石般的力度冲破地球引力束缚,成功地将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送人太空。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鲍鹏山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就教于青海教育学院17年。
B.中国山东的一家企业被欧盟委员会裁定违反《欧盟反垄断法》,被要求赔偿某英国公司500000元。
C.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虽然他在这件事中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我们还是要真诚地感谢他的帮助。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昨天,全国各地负责规划的旅游部门的代表齐聚合肥,参加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议。②记者获悉,今年国家旅游局将开展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认定活动,而蓬勃发展的环巢湖旅游,将努力冲刺这一“国字号”荣誉。③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合肥旅游中心的环巢湖,一直按照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打造自身。④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大湖、温泉、古镇、湿地公园、花海花谷等资源,发挥内湖、山地、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集聚优势,⑤力争将巢湖打造成全国生态环境最美的淡水湖;将环巢湖打造成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⑥此外,合肥还计划在巢湖沿岸建设一批江淮民居浪漫旅游小镇,加快实施苏拐、唐拐旅游风情街,打造浪漫巢湖。

序 号
修   改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右图画面的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

如此改革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   
①不少创作者和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投向了经典文学作品,用现代美学观予以重新诠释,并形成了一个热门的文化看点。②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有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态势。③纵观当今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④比如我国就曾连续打造、翻新出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经典作品的有关影视剧作品。甲 _______________ 。但值得探讨的是,这些热衷于对经典作品大做文章的艺术家,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和再创作却给人某种鱼龙混杂的感觉。一方面,这种态势体现了当下作家艺术家一定的历史眼光、反思精神和超前意识;另一方面,乙_____________,将改编经典逐渐演化为对文学传统的戏耍、消解甚至颠覆,这是一种另类的媚俗时尚,很令人担忧。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甲:                             乙: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如何让风筝飞上天,飞得高,飞得稳?放风筝前要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在风力适足时逆风向放飞;风筝向上爬升时,可停下来,慢慢放线;当风力不继,风筝有下降趋势时,要快速向启收线,给予人工加风;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时,要迅速放线,迅速往风筝方向,奔跑数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