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 想 主 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发明本心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王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
——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中能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试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建议。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息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适应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