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化学 / 试卷选题

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由“碳素燃料文明时代”过渡至“太阳能文明时代”(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等太阳能的转换形态),届时人们将适应“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B.发展太阳能经济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碳素燃料
D.对“从菠菜叶中分离出蛋白质并制成电池”的研究仍属于碳素燃料文明范畴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表示正确的是    (  )

A.甲烷的球棍模型: B.S2—的结构示意图为:
C.乙炔的最简式 CH≡CH D.羟基的电子式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N、H3、O4、C60等已被发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中含有36个电子 B.O2和O4属于同位素
C.C60晶体是原子晶体 D.H2和H3属于同素异形体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80gSO3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B.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C.电解精炼铜时,当转移了2 mol电子时,阳极上溶解的铜原子数一定为NA
D.标准状况下11.2 L NH3溶于1 L水中,溶液中含N原子的微粒总数为0.5 NA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②氢氟酸、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③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④碘酒、牛奶、豆浆、漂粉精均为胶体⑤ Na2O2、Na2CO3、Na2SiO3均为钠盐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③⑤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

A.足量硫酸铝溶液与纯碱反应:2Al3++3CO+3H2O = 2Al(OH)3 +3CO2
B.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HCO3+Ca2++OH-=CaCO3↓+H2O
C.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2C6 H5 OH+CO= 2C6 H5 O-+CO2 ↑+H2O
D.碳酸钡与硫酸溶液反应:Ba2++SO= BaSO4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

A.强酸溶液中:K+、Fe2+、NO2-、SO B.Na+、CO32-、SO、Fe3+
C.FeC12溶液中:K +、Na+、SO、A1O2- D.Na+、CH3COO、CO、NH4+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CO和1 mol H2O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时测得n(H2)为0.5mo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1" B.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无关
C.CO的转化率为50% D.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 COOH      H++CH3 CO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CH3 COOH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 c(OH-)+c(CH3 COO-
B.0.1 mol ·L-1的CH3 COOH 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C.CH3 COOH 溶液中加入少量CH3 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常温下, pH=2的CH3 COOH 溶液与pH=12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浓度均为0.1mol/L的三种溶液:①氨水、②盐酸、③氯化铵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NH):③>① B.水电离出的c(H+):②>①
C.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H+)=c(OH-)+c(NH3·H2O)
D.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NH)>c(C1-)>c(OH-)>c(H+)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镁及其化合物一般无毒(或低毒)、无污染,且镁原电池放电时电压高而平稳,使镁原电池越来越成为人们研制绿色原电池的关注焦点。其中一种镁原电池
放电
的反应为:xMg+Mo3 S4          Mgx Mo3 S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充电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Mg —2e-Mg2+
B.放电时,Mo3 S4发生氧化反应
C.放电过程中Mg2+向正极迁移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MgxMO3 S4—2xe-Mo3 S4+xMg2+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锌、氧化铜、稀硫酸作原料制取铜,有下列两种途径:
(1)Zn          H2      Cu 
(2)CuO              CuSO4        Cu
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相同质量的铜时,下列叙述符合实际实验结果的是(  )

A.生成的硫酸锌质量相同 B.耗相同质量的硫酸
C.消耗相同质量的锌 D.耗相同质量的氧化铜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麦考酚酸是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能有效地防止肾移植排斥,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麦考酚酸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式为C17H23O6
B.不能与FeC1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l mol麦考酚酸最多能与3 mol NaOH反应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氨气
B.分液操作
C.检验火柴头
燃烧产生的SO2
D.铜锌原电池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Fe2+、NO、Fe3+、NH、H+和H2O六种粒子,分别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
B.该过程说明Fe(NO3)2溶液不宜加酸酸化
C.若有1 mol NO发生氧化反应,则转移8 mol电子
D.若把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则负极反应为Fe2+—e- = Fe3+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含1 mol HCl的盐酸酸化含1 mol MgSO4的溶液,当向其中滴加1 mol/L 的Ba(OH)2溶液时,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V)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Na2O2、HC1、A12O3三种物质在水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含有Na+、H+、C1-、OH-,且溶液呈中性,则Na2O2、HC1、A1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 )

A.3:2:1 B.2:4:1 C.2:3:1 D.4:2:1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以下是某工厂用含铁废铜为原料生产胆矾(CuSO4·5H2 O)和副产物石膏(CaSO4·2H2O)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胆矾和石膏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见下表。

温度(C)
20
40
60
80
100
石膏
0.32
0.26
0.15
0.11
0.07
胆矾
32
44.6
61.8
83.8
11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棕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2)写出浸出过程中生成硫酸铜的离子方程式                         
(3)操作I包括蒸发浓缩、    等操作,温度应该控制在    C左右;
(4)从溶液中分离出硫酸铜晶体的操作Ⅱ应为         、洗涤、干燥;晶体用无水乙醇作洗涤液而不用蒸馏水的原因是    ;干燥时采用晾干,不用加热烘干的原因是                           
(5)取样检验是为了确认Fe3+是否除净。有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在实验室分别对所取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操作:
方案一:取样于试管→滴加KSCN溶液;  方案二:纸层析→喷KSCN溶液;
①你认为上述两种方案设计更合理的是         
②指出你认为不合理方案存在的问题是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都由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常见非金属固体单质A与常见金属单质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C,C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和气体E,D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E在足量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G,G在大气中能导致酸雨的形成。E被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无色溶液F,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为H。H与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8的供氧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其溶液显黄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单质A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                        
(2)指出H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                                  
(3)写出B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被足量NaOH溶液吸收得到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关系是     
(5)G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消毒杀菌剂二氧化氯.当生成2 mol二氧化氯时,转移电子________mol.
(6)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生成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机物F(C13H16O2)是一种芳香酯,可用作香精的调香剂。如图是该有机物的合成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②中另加的试剂是     ;反应⑤的一般条件是: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⑦的化学方程为                    
(4)上述合成路线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填编号)。
(5)C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其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有      种。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1)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平衡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剂后反应的△H(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          
(2)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N2O5可发生化学反应:
2 N2O5(g)      4NO2(g)+O2(g) △H>0
①下表为反应T1温度下的部分实验数据:

t/s
0
500
1000
C(N2O5)/mol·L-1
5.00
3.52
2.48

则500s内N2O5的分解速率为          
②在T2温度下,反应1000s时测得NO2的浓度为4.98 mol·L-1,则T2    T1(填
“>”“<”“=”)
(3)已知肼分子(H2N—NH2)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①利用肼、氧气与KOH溶液组成碱性燃料电池,请写出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②用电离方程式表示肼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③肼是强还原剂,与氧化剂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如:N2H4(1)+2H2O2(1)==N2(g)+4H2O(g)   △H= —642.2kJ·mol-1
因此肼可以作为火箭推进剂。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由氮气和水蒸气来制取肼       。说明原因             

来源: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十校联考期中考试化学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