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涌动,涌动新生。涌动的可贵在于其调动着每个分子的内在动力,【甲】地进行自我扬弃,让清澈纯正的品质发扬光大,把日积月累的污秽清除殆尽,在自我的辩证否定中获得升华,从而脱胎换骨,华丽退变。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虽身陷囹圄却刚正不虽陷淤泥却点滴不染。【乙】他们【丙】的内心一直坚守着那份高尚的品质,保持着那种涌动的力量。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正不阿( ā)

淤泥

B.殆尽(dài)

日积月累

C.身陷囹圄(yǔ)

退变

D.污秽(huì)

发扬光大

(2)文中画波浪线的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生命涌动   英雄豪杰

B 内在动力   古往今来

C 刚正不阿   脱胎换骨

D 获得升华   点滴不染

(3)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顽强   因为    坚忍强大

B 顽强   所以    坚韧强大

C 顽固   所以    坚忍强大

D 顽固   因为    坚韧强大。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新一轮汶河治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序幕的拉开,我市大力推广“河长制”,力争明年基本上根除河道黑臭现象             

B.日方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企图公开展开讨论,对历史事实做随意歪曲解读,俄方对此表示非常遗憾

C.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D.孙过庭的书法,中锋、偏锋、细笔兼而有之,沉着工稳、放纵任性杂糅相伴,形成全篇气的主动,为历来研习草书的范本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浪淘沙

【宋】李莱老

宝押绣帘斜。莺燕谁家。银筝初试合琵琶。柳色春罗裁袖小,双戴桃花。

芳草满天涯。流水韶华。晚风杨柳绿交加。闲倚阑干无藉在,数尽归鸦。

【注】押:帘轴,用以镇帘。

A.词的上阙,特别是"柳色春罗裁袖小,双裁桃花"两句,描写女子的服饰与状扮,展现了一个娇美灵秀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B."芳草满天涯,流水韶华"两句,借景抒情,情境交融,写出了主人公对韶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C.这首词中,"数尽归鸦"一句与温庭筠笔下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对女子日常生活的词作,全词语言绮丽,生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思乡之情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和《  》。

(2)《大学》《  》《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从明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书。

(3)众猎户打起胡哨来,一霎时聚起三五十人,都拿了挠钩枪棒,跟着甲,再上岭来。此时天大明朗,都到山顶上。远远望见窝边果然杀死两个小虎,一个在窝内,一个在外面;一只母大虫死在山岩边,一只雄虎死在泗州大圣庙前。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选文中横线处人物甲是指  ,他杀死老虎的原因是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参加以“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材料一 据了解,为激发更多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2014年和2015年,山东省成功举办了两届“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读电视大赛。在大赛的带动下,各地中小学校以本课程为主,国学社团为辅,广泛开展经典朗读活动,掀起了“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的热潮。

为此,学校开展“经典名著推荐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一句推荐名著(或推荐名著中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书写推荐词。(推荐书目:《水浒传》《三国演义》《论语》《孟子》《诗经》等)

示例:《西游记》:师徒四人,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尽劫难取真经。(或:孙悟空:齐天大圣,闹天宫、闯冥界、斗魔王,一番磨难终成正果)

(2)材料二 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些年来,一些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占卜算卦、看风水、求神问药……种种消沉多年的封建迷信活动又猖獗起来。

假如生活中有人正在从事某种封建迷信活动,请你对他(她)进行规劝。(不少于30字)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空。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行者见罗敷,  。(《陌上桑》)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最能表现杜甫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    ”两句,运用典故  ,写出了作者功业未成,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6)古诗中有一些表现“劝学”的句子,请写出完整的两句。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B、足肤皲裂而不知

杂然而前陈者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恕乎

D、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劳其筋骨    B、布囊其口   C、其一犬坐于前   D、吾妻之美我者

(3)作者明明“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却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节选自《战国策》三十)

[注]①骑劫:人名,燕国将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且谢之曰

谢:

  

②举国而委将军

举:

  

③以与寡人有隙

隙:

  

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遇: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诵读节奏。

寡 人 岂 敢 一 日 而 忘 将 军 之 功 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空位

蓝月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去。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那小子,吃饭就像一头小牛。

     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爸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车或者打出租车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他说中,记住了。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司机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一块钱!哎。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问,投这箱子里?对。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透过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他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爸,大山外面是啥?他说是大城市。儿子又问,爸,城市里有啥?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爸,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他说好小子,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爸,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爸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啊,你们好好地就好。说这话他的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汽车喇叭里响起一个亲切的女声:乘客朋友们,现在是上车高峰,请主动往里边走。请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谢谢!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外面的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他纳闷地往人群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紧紧靠着她的妈妈,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

     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说难听点他简直就像米饭上突然飞来的一只苍蝇。

     他不由自主地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真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的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一次都没有舍得用过。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有的还捂住了鼻子。

     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

     谢谢你,爷爷。

     是和他说话吗?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当然他什么也没做,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儿,而是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 节选自《小说选刊》2016.03,有删改)

(1)小说中插叙了儿子小时候、接到大学通知书时以及参加工作之后与父亲对话的两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说说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始终低着头,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3)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①一位汉学家曾感慨地说,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当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编织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纬里,当各种各样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奔涌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有必要追问:春节,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春节,这一传统中国节日何以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

②春节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节,是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认知,凝聚了人们对新的期盼、对旧的扬弃。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那时以“载”称年,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③今天的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文明,13亿中国人中超过半数扎根在城市,“异乡人”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标识。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甲)“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人们的思乡之情落在历史的笔墨中,却与今天的中国人丝丝相连、并无不同。诗人席慕蓉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

④在春节,大多数中国人重返故乡,家庭团聚、共叙亲情。平日的矛盾与分歧在人伦亲情中得以纾解,在喜庆的氛围里融为和谐。无数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融化在双亲的白发与皱纹里、亲友的问候与关爱中,消解在子夜的爆竹声中、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而对家的回归,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的温习和承袭。贴春联、写福字,拜大年、逛庙会,一系列春节民俗和仪式,一遍遍强化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尊重时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和敬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世俗规则。在春节,人们因团聚而欢欣,因收获而感恩,因梦想而憧憬。

⑤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国一体相通,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正如陆游的乡愁,(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鲁迅的乡愁,“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中的乡愁,“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在春节,人们回归故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亲情的归属感,由此上升为一种“根源意识”,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大地的珍爱。正因为这样,春节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直抵五洲四海华人的心底。

⑥如今的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俗,也是全世界的节日。春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传递给世界的独特却能引发共鸣的东方价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以及更多更多。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⑦春节,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现代意义。历史从来不仅仅关乎过去,历史最终指向未来。一个历史规律,正在今天被期待、被重演。凡是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远者如马其顿,将希腊文明传递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近者如欧美,通过现代媒介、现代艺术将欧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也必将超越乡愁的层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不仅蕴含浓浓中国味,也融入缤纷世界情的节日文化生态。

⑧春节,说不尽道不完。春节的内涵太丰富,它是巨大的文化磁场,强韧的情感纽带,是全世界华人念兹在兹的乡愁。春节的滋味太醇厚,它埋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中华文化的生命气息,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梦想。惟愿春节这株没有年轮的大树,在全球撒播希望的种子,春意盎然,落英缤纷。

(1)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3)文章第③段(甲)处和第⑤段(乙)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是株没有年轮的树”,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充满着爱。澳大利亚一只叫“雷克斯”的狗妈妈收养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袋鼠;台湾作家龙应台为了走进十八岁儿子的心灵世界,与他开启了三年六个月的书信往来;湘西画家黄永玉虽已年过八旬,依然每年要踏上凤凰那熟悉的故土……这大大小小的爱,给人以挑战挫折的勇气、战胜孤独的力量、拥抱成功的信心。

请以“爱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少于600字。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