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北向南外出游历已有多时,途中路过满目靑翠的北固山,这里还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             

B.诗人放眼江面,只见江水清绿,水波不兴,只有自己乘坐的船儿行驶在幵阔的江面上,虽是顺风而行,但显得是那么的孤独!             

C.也许是一夜未眠,诗人早早起身,看见朝阳已出,春色已现,感到年关已到,自己还身在客途,且离家越来越远,未免心生孤寂与焦虑之感,眼前的良辰美景也已黯然失色。

D.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自问家里的来信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啊?抬头看见北归的大雁,诗人想请它到洛阳代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前行,欲穷其林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名著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生擒方腊之后,李逵不愿赴京朝觐,一个人留在六和寺出家,他给宋江写了一篇颂子作别。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锁绳,这是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B.曹操长子曹丕登位魏王后,召弟弟曹植入见,当庭考试其出口成章之才。若不能即杀,曹丕要求以二人兄弟关系为题材“应声作诗一首”。曹植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潸然泪下。             

C.秋天时节,唐三藏师徒来到寸草不生的八百里火焰山,前进不得,孙悟空向哪吒之母罗刹女借用一扇灭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面的芭蕉扇。然而好事多磨,孙悟空用尽心机和手段,又蒙红孩儿等天将相助,一而再,再而三,才调来芭蕉扇,灭了山火,扇来风雨,继续西行。             

D.林黛玉正伤感于人们聚会而散后的淸冷,贾宝玉劝她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搧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的。”黛玉听了,破涕为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土就笑着把扇子递给她,黛玉接过来,嗤的一声撕成了两半,接着嗤嗤又是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林二月兰

①兰花,多有贵族。二月兰,却是世界上海两万多种兰花里的平民平民,当然易被忽视,常遭践踏,只是愈抑愈扬,再大的强力也按捺不住,蓬勃的生命就在七八千年里生生不息着。

②如北大燕园中曾经伴着季羡林度过风雨的二月兰,南京理工大学冷杉园里常与市民耳鬓厮磨的二月兰,都是那样的气象独具,名传于世。可是,最能动我心魄又让我惊诧不已继而深爱不止的,还是中国曲阜孔林的二月兰。

③清明前后,当你在夹道而列的千年桧柏里,走过一千多米长的林前神道,再穿过高大的红墙与森严的古侧柏相夹的长长的甬道,当你终于停在孔林门下,仰面注视着林门上古韵滞重的“至圣林”三个篆体大字,正让胸间充溢着肃穆与沧桑之感的时候﹣﹣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迈过这个短促而又高大的门洞,竟是一个如初生婴儿般清新娇嫩、又如新娘样羞怯热烈的紫蓝色的世界!二百多万平方米的二月兰,正怒放着扑怀而来,让你一下子投入在梦幻般的世界里,庄严的孔林陡然亲切生动。

④人们也许会先入为主地直奔孔林的孔子墓园,而对这花的海洋视若无睹。但是二月兰自在地开放着,不求闻达,不谋地位,无欲则静地在天地之间释放着也享受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与快乐。

⑤紫里泛着蔚蓝,蓝里透出着雪白,白里又浸染着淡红,全沐在春日嫩黄的阳光里,人就仿佛远离了尘世,神游于这彩色雾岚般的梦幻之中。这时,隐约着却是早已沁入在空气里与心脾间的爽冽和畅的清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深长地呼吸吐纳。这可是天上地下难以寻找的气息啊,草香,泥土香,树木香,去秋落入在草丛中的黄叶的香,全被二月兰的清雅之气酿成了一种非凡而又家常的圣洁之香。就连鸟的啼叫与太阳金色的光羽,都熏染着二月兰的味道。

⑥二月兰每一株单一的茎上,都诞生着长幼有序的十七八个花的兄弟姊妹﹣﹣最幼的米粒大小地绿着,有白苍的绒毛隐约在初绿间;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一旦开放,就如纵情展翅,那恣意伸展的四片花瓣,会让人以为是翩然的双蝶在飞,六枚微颤的金蕊则 俨然是蝴蝶的须了。时有真蝶飞临,又恍若兰的开放,竟惹得蜜蜂绕追,缠绵不去。

⑦次第的开放,犹如前赴后继,也就能在一两个月里,不管晨昏,只见精神抖擞的二月兰,而不见它们的萎顿。

⑧其实,二月兰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为了春日的绽放,其茎的底端几乎耗干了水分,而接近花序的上部,则又嫩又脆,饱满着血液般的汁水,一碰就断的。只是看似柔弱的,比石头更有着坚忍与柔韧的力量。

⑨二月兰没有柏树的四季常青,却能让一个一个活泼崭新的生命组成谁也无法扑灭的浩大的阵势。而林墙再高大威武,也无法挡住全部的阳光,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那种支支棱棱不怯不退的气度,那种迟早也要绽放的倔强,倒直白地捅开了墙之虚弱的老底。

⑩今年大旱,又冷的时间久长,连松柏都现着些锈色。只有一株一株的二月兰,努力地生与长,在这死别之地生聚成蓬勃的紫蓝色的海洋,就连从林中穿过却早已干死了的洙水,也澎湃起紫蓝色的潮汛。

⑪林的冬之静雪、秋之红叶、夏之浓绿当然各有着非常的美妙,但是惟有这春天里的二月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可以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改用唐人一句话,正可谓“生不用有 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

(1)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③至⑦段,简要概括孔林二月兰的特点。

(3)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

②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

(4)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发出“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的感慨呢?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葛针玉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下列各题。

饮料之家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和妈妈……”这首经典的《我爱我家》就是我家的真实写照。

②老妈,我家的“女王”(A).怎么说呢,就像肯德基里的至尊汉堡,必胜客里的超級披萨一样。她一句话,全家集体服从,不管老小,她都治得了。

③老爸空有一家之主的名号,除了户口本上“户主”的称号外,似乎也没什么实权。当然了,他可是“模范丈夫”(B)哦!

④我在我家排行老三咧!唉,虽说咱家一共只有四个人,但好歹也有一个人归我管嘛!我,一家人的开心果,妈妈眼里的女悟空,爸爸心中的乖乖女,弟弟口中的好姐姐,邻居们笑谈的疯丫头(这年头,活泼不是罪)。

⑤弟弟么,和我一对照,整个一小开心果!

⑥下面,我就要隆重推出我的“饮料之家”了!

⑦老妈,“咖啡女王”,百变主妇。她是王中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忍得了辛苦,经得起表扬。家里大小事务她一手包办,由上而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老妈是一个集心灵手巧、干练于一身的女人。咱家一向是“有她在,没意外”。不过,说她是咖啡,就是因为,她这个人呀,能一下子让你飞上云端,甜到心眼儿里;也能让你体会从云端跌入谷底,备受煎熬、苦不堪言的滋味。

⑧老爸,“营养快线”,三好男人。老爸可是一等一的好丈夫。对老婆的命令,他是绝对服从,当然了,老妈的决策一向也是很英明的。妈妈经常抱怨,自从跟了他,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净操心。每每这时,老爸总会变着法儿哄老妈开心。正因为他们这种独特的夫妻相处之道,无论何时,我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老爸是个一等一的好儿子。对奶奶,他是万分孝顺。每次外出回来,总少不了带给奶奶的东西,像衣服啦,补品啦。奶奶总会说他“太浪费了”(C),但爸爸从没有变过。爸爸还是个一等一的好爸爸。谁说男儿不能“心细如针”(D)?每次只要他一回来,弟弟准会一刻也不停地缠着他。自然,当天弟弟的一切琐事就都归到他的名下。此时,妈妈便游手好闲地一旁歇着去了。对我来说,爸爸是妈妈那边下暴风雨时最牢靠的避风港。即使是在快要被老妈唾沫淹死的情况之下,他也能瞬间变出一个救生圈,护送我安全抵岸。老爸就像“营养快线”一样,一口喝下去,满嘴里尽是浓郁的奶香。

⑨弟弟,清一色的“红牛”系列。调皮、捣蛋、机灵鬼,让老妈费尽了心。他身上总像有着用不完的活力,散发出一股好闻的蓬勃的朝气,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妈妈总是这么感慨道,咱家就数他最皮了!我只要一放假,铁定没个安宁。姐姐长、姐姐短的。爸妈有时也拿他没办法。(当然,关键时刻,老妈会采取特殊手段制服他)

⑩哈哈,主人公闪亮登场!我,不用说,清新透凉的“雪碧”,让你爽到心里。其实,邻居奶奶、阿姨们都很喜欢我的哟。我是一个性格阳光、活泼开朗的女生,人缘极佳,幽默风趣。不管到哪儿,好像都能交到朋友,厉害吧?不过,在家里,我一般是被老妈指责的时间更多。这个啦,那个啦,哎呀呀,烦死啦!

⑾多滋多味的生活才更加有趣,不是吗?像我家这样又酷又炫的饮料之家,你羡慕吗?

(1)文中A、B、C、D四处的引号,必须使用的一处是  

(2)下列对文章划横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⑧段的“游手好闲”改为“优哉游哉”。

B.第⑪段的“多滋多味”改为“五味杂陈”。

C.第①段改为“《我爱我家》这首经典歌曲中的‘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和妈妈……’就是我家的真实写照”。

D.第⑩段的“人缘极佳,幽默趣”改为“幽默风趣,人缘极佳”。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应该扣题,而第②段到第⑤段的内容与“饮料之家”内容无关,应整合到⑦﹣⑩段相关内容中去。

B.文章内容有详略不当之处,应重点写文中称为“主人公”而且要“闪亮登场”的“我”而不是父亲。

C.第⑨段的表述思路不够清晰,应先写优点,后写“缺点”,调整有关语句的位置。

D.文章结尾应多加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更明确地点明文章的旨意,文章的立意也应进一步挖掘使之更有意义和深度。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课文和要求,写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

(1)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3)困于心,  ,而后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世事纷繁也多彩,在熙来攘往的人境中,如何排除干扰,保存定力?陶渊明在《饮

酒》诗中给出的“  ”的回答值得我们借鉴。

(5)后人常借用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委婉表达自己仕途失落与希望的“    ”诗句,警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要消极无为,而要积极进取。

(6)对于离別,人们的情感总是不尽相同的,在李煜的《相见欢》中,离虽是愁,“剪不断,理还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则说“    ”,表达更多的是乐观和坚强。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某班级参行的“从古诗看古代交通”主题探究学习交流会上,老师说:“同学们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搜集、阅读了课内外不少反缺古代交通状况的古诗。据我了解,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中,不少同学对古代交通就有着不同的发现和感悟。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把自己从这句诗中的一个发现或一点感悟,用简洁的语言向全班同学交流吧!”

    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同学,轮到你发言时,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60个字内)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的人生是一场冒险

【美】乔•昆南    陈丹丹译

    阅读的人生是一场没有地图的冒险,旅途中遇见的知音有时出乎你的意料,其中也许包括你的孩子。我的两个孩子打小都热爱阅读。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所以我们可以交换彼此关于阅读的趣闻逸事。比如,我们对高中的课程安排都有着很强的厌恶。

    我15岁的儿子把《双城记》带回家以后,就一直咬牙切齿。这是他的暑假阅读作业。据他所说,对狄更斯的阅读强行军枯萎了6月、毁灭了7月、摧残了8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嘿,我说,二者必居其一,干脆点好吗?”他在暑期报告里这么写。于是,9月报到那一天,当他的老师告诉开会的家长们,我们才华横溢、热情满满的孩子们是多么热爱狄更斯,我就知道她是在骗人。我不管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的孩子恨死《双城记》了。

    几十年来,好心的教育学家一直在破坏孩子们的暑假,强迫他们读《红色英勇勋章》这类小说。也许这些书是我们文明的基石,但它们显然一点都不好玩。美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超过4本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14岁时被迫痛苦阅读《呼啸山庄》留下的情感创伤。我就一直没能从阅读《还乡》的痛苦经历中恢复过来。不仅因为托马斯•哈代阴郁的视野、令人窒息的文笔让我觉得阴冷、窒息,还因为那是我头一回见识老师无限残忍的力量。如果我的老师还有一丁点儿人性的话,就应该让念高中的我们读《麦克白》,或者《高卢战记》,起码它们会多维持一会儿男孩子的兴趣。但是,强迫我们写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此书的作者又是个从不允许一丝阳光洒进作品的19世纪作家,这种强硬的手段对学生太残忍了。

    离当年我被逼着向哈代投降已过去了45年,但“臭名昭著”的暑假阅读清单仍然存在,真是奇怪。我不是说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读书就一定是坏事:补充文化就像补充维生素,强迫要比放任来得效果好。我只是觉得奇怪,这个社会已经抛弃了其他高尚的文化准则,但为什么仍然允许成年人毁掉他们的暑假,强迫他们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些毫无意义的花言巧语,或者《炼金术士》这种麻痹心灵的媚俗小说?

    但是,这个体系似乎还运转得不错。前阵子,我在我认识的高中生里开展了一次不太正式的调查,让他们评价过去几个假期里读过的书。调查的结果令我感到震惊。和我交谈的孩子们过去几个假期读的书还是可以算作“好”书一类。不过他们没有因为这些书而激动得冒泡,他们用“嗯,还挺好玩的”来形容《贝奥武夫》。但是,没有人提到过《还乡》这本仍然出现在众多阅读清单上的书。学生没什么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也承认喜欢老师让他们读的书。不过他们说,如果能让他们安静地阅读,而不是像验尸一般分析解读,那就好了。

后来就连我儿子﹣﹣在大学读古典文学﹣﹣似乎也意识到,暑期阅读总的来说是种宝贵的经验。

“我很讨厌《双城记》,但读到最后我改变了看法,”几年之后他告诉我,“我不喜欢里面的人物,历史背景也是胡扯。但看到西德尼•卡顿被推向断头台,我赞叹这个结局不错!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真心喜欢这本书了。”

“你还重读了《双城记》?”我大吃一惊,“你不是一直在抱怨这本书有多么可恨吗?”

“不错,”他回答道,“是没有《远大前程》好,但是最后25页很惊艳啊。”

    儿子的坦白令我意识到,有必要重新评估我对暑期阅读的一切看法了。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含标点限 60个字内)

(2)根据文意,你认为作者会如何“重新评估自己对暑期阅读的看法?请写出3点。(每点含标点限40个字内)

(3)文中表达了不同人关于暑期阅读的不同看法,你最赞同其中哪一个观点?为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我们所读过的很多名篇,都能证明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论断。

    不单所读的作品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之景,所用之物,哪一样不关联着人的感情?

    现代著名作家矛盾显示在《风景谈》中甚至说: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增添了自然的景色,其实,人是最好的风景。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一景一物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打开你的思路,选择熟悉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问题作文。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5)不得抄袭。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