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gèn)    干 (hé)     追 (sù)      心贯注(qiǎn)

B.

丽(qǐ)      篱(fán)    渎(xiè)     风雪 途(zài)

C.

悍(piāo)   词(yú)    然(mò)     龙吟凤 (huì)

D.

责(jié)      胆 (qiè)    杂(cāo)    大 广众(tíng)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狩猎    璀粲    不可救药    戛然而止

B.琐屑    狼藉    锋芒毕露    黯然失色

C.哽咽    逃窜    不容质疑    红装素裹

D.窒息    萧索    相得益彰    融汇贯通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结尾应使用叹号的一项是(  )

A.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_____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_____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_____

D.“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_____”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把下面应用文补写完整。

6月5日光明中学校团委组织“翰墨飘香”书法大赛,团支书张华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当日下午三点到美术童参赛。根据通知的写作要求,请你代她将下面的通知补写完整。

通知

  

       今天下午学校举行“翰墨飘香”书法大赛,请参赛选手  

光明中学校团委

6月5日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他的小说《骆驼样子》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             

B.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达到壮年,叫做弱冠。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王右丞集》分别用了谥号、籍贯、官职来命名。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包法利夫人》。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默写。

(1)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峄》)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我们学过的课内外古诗文中,不少句子体现了送别的主题。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B.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C.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列举一部有冒险经历的名著并写出作者,简要概述其中一个能体现这种经历的故事情节。(《海底两万里》除外)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九年(1)班将开展“走进湿地,善待生命”主题研学活动,班委会决定全班同学周日走进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小明怕影响学习,不想参加此次活动。

(1)假如你是班长,打算怎样劝说小明参加此次活动?

(2)经过劝说,小明同意参加活动,小明会怎么回答你?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任末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 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 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 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不知其

旨:

  

笈不远险阻

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也

B.

观书有会/意者

C.

然后/能自反也

D.

常/以净衣易之

(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

【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新的发电形式》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关心的两件大事。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电力生产以利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为主。但是,用这种方式发电,效率很低,大量的热能被浪费掉,并且还带来严重的硫污染和热污染。于是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被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嚣、微型发电机等供电。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

(有删改)

(1)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2)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低头见花》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连。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缘交融于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索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如此,就足够了。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

(1)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

【链接材料】

A.杨绎: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选自《老王》)

B.梁启超: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选自《敬业与乐业》)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请在“细品  ”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