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江西]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里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②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中说,这部宪法的出现究竟是人性与自由的胜利,还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又不必认真计较答案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宪法也许是政治家充满智慧而体面的“合谋”,也许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彻底释放,也许是以上诸种情况的结合。这一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1875年宪法》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B.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C.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 D.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A.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B.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C.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D.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A.凇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在发刊词中说,一战的结果是“公理战胜了强权”,这一论点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

A.支持北洋政府参加一战 B.对收回国家权益抱有幻想
C.认清了一战的本质  D.以俄为师、向往苏俄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欧洲复兴计划”中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所谓“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是指

A.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B.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C.世界市场中的自由贸易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瀛识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成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B.福建山区较适宜茶叶的种植
C.种茶、制茶获利较为丰厚 D.国内的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指

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美术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由引导人民》   ②《拾穗者》   ③《马拉之死》   ④《格尔尼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C.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8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宣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在美国电视观众中深受欢迎,收视率达到21.5%,仅次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的27%,超过了所有在美国以外举行的奥运行开幕式的收视率。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是
A.法国巴黎        B.英国伦敦        C.美国纽约        D.德国柏林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班牙是中国在欧洲的好朋友、好伙伴。近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交流方面成果丰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探究问题一          16-17世纪中国—西班牙贸易状况
材料一: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百年,此乃通商明验”。16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以马尼拉(今菲律宾地区)为集散地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
——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
(1)依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中国—西班牙的贸易特点。
探究问题二         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
材料二:海洋冒险的成功推动西班牙出现了短暂的强盛。国内专制王权与天主教会勾结,宗教裁判所镇压一切进步思想与人民的反抗。1605年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堂吉诃德》出版,一年之内竟再版六次。书中疯狂而可笑的堂吉诃德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奴役人,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理想主义的符号。
(2)分析《堂吉诃德》问世时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探究问题三 工业革命为什么是在英国,而不是在早期大西洋贸易的主导者西班牙发生
材料三: 由于英国个体商人资本不足,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筹集资本的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等迅速发展。民间从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由此导致英国本土各阶层利益占有格局的急剧变化,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 
——龙登高《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完成制度原创——兼及明清中国的讨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明人类对大地与月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三:由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的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级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四: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以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美国急起直追,1969年“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1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3)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