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浙江]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把下面句子规范、工整地抄写在方格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1)他正向古代典jí(      )钻探,有如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而不舍。
(2)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lǒng(      )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xuàn(       )目的光明呀!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国画,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激湍;文学是一首      的古曲,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文学是一座    的百花园,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秋菊的清爽;文学是一杯  的香茗,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姹紫嫣红  B、回味无穷 C 、清脆圆润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天的江南古长城,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B.暑期英语村有来自台州各地的老师、学生也参加。
C.这次辩论赛,锻炼了我的口才,丰富了我的知识。
D.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填空(每划1分,共11分)
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的“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应当“                 ”。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在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体现这种气节的诗句是“                                      ”。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研究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赵明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他们对城乡213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材料是调查结果。读后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阅读人数最多的名著是《水浒传》。 以下是一同学摘录的《水浒传》中人物对白:“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速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材料二: 影响阅读名著的原因:

 
原 因
人 数
所占比例
A
找不到书
70
33%
B
没时间
105
49%
C
不喜欢
38
18%

请说出材料一中的对白出自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    ▲       
和他有关的故事还有第三十八回,请把回目补充完整: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     斗浪里白条                                       
仿照下面的例子,对材料二的图表作说明和分析(从B、C中任选一项)。
例:选A
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名著的原因是“找不到书”的同学有7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
分析:学生本人和家庭藏书不多,而学校和社会上的图书馆又未能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另外,书价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说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     
便还家
野有麦场   
扶苏以谏故
稍稍宾客其父
当涂掌事
不能其一处也
其心志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一只乌鸦口渴了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讲了一代又一代——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两岁多的时候,他睡眠不好。总难以入睡,爱和大人一块儿熬夜。他矮、瘦,不像同龄的孩子。
  后来,能听懂故事了,问题才有了转机。妈妈开始给他讲睡前故事。
  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已三岁的他会想问题了。听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不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不是一
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儿呀!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咱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儿,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局促,越来越疲于应付他。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儿。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工资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煤矿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容忍人们去感情用事,只有原单位才好分配。他的同学,毕业两年了仍有好多人还在流浪。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儿”,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煤矿的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煤矿,除了人工,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煤矿调来。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同行的业主,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但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也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煤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小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责任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在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讲机里,他流着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个要求,再给儿讲个故事吧。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儿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飞到别处,捡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进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回荡在整个死囚室。
(摘自《智慧与幽默》2009年05期)
请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试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体的色彩
色彩具有令人惊讶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子,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纸包封的盒子重一些。
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他器官分辨它们。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我们的神经末梢,即感觉器官可以接收到这种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盲人也能分辨颜色。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例如,室内的颜色就左右着人体的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壁纸及家具都是红色的房间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个小时;而在全蓝色的房间则会感到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因室内的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
更为奇异的是,专家们发现:颜色可促进人体分泌荷尔蒙,而分泌荷尔蒙的多寡,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绪。如黄、橙、红等色有使人振奋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和增进生产活力;而后者则能使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专家们发现颜色具有怎样的特征?
第4段中加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举重比赛中,为了使举重运动员发挥更好的水平,你认为比赛场地的地毯应是什么颜色的?这有什么好处?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①明镜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③万点声。
【注释】:① 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②檐楹:池塘边房屋的瓦檐和楹柱。  ③荷心:荷叶。
诗歌前两句用哪些词语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的静态美?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欣赏这雨后池上的景致?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时先主新野 ( ▲    )(2)将军枉驾顾之( ▲    )
(3)耕于南阳   ( ▲    )(4)遂用猖獗     ( ▲    )
下列句中划线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谓计将安出(徐庶)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__________ ,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节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
【注释】①魏武:指曹操。②齑(jī)臼(jiù):捣粉末的器具。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尝(   ▲    )曹娥碑下  (2)卿解( ▲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

A.魏武(曾经)过曹娥碑下 B.杨修(跟从)
C.魏武(才)曰 D.女子(女人,与男人相对 )也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 分)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杨修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二选一)
(1)生活中总有我们向往的东西,或人、或事、或物,这些东西在我们眼前徘徊流连,久久挥之不去。让我们为之付出,为之倾倒,也心甘情愿。我们感悟了,思考了,这一切都是动人的诗篇。
  请以《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2)请以“那条路,我走对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