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河南]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来源:2012年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等的响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办公室职员哈姆森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来源: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看齐白石——永远的童心
“柔藤不借撑持力,卧地开花落不惊”,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涵盖了齐白石老人一生的处事态度和人格魅力。他常以藤自喻,他画的藤也就如其人。他是天真可爱的,可爱得毫不掩饰。
他的画里总是充满了田园气息。他受吴昌硕影响很大,但是吴昌硕扬文人之风,过多地表达文人的清高人格。他虽然也学文人画,但是他的画中表达的是对具体情景的回忆与体验。如果说吴昌硕倡导的是一种“绝世姿”的姿态,那么齐白石就是一种“蔬笋气”的姿态。看惯了四王的画的人,觉得他的画俗气,不如山水画家来得大气有胸襟。但是,他的画的题跋没有八股文的限制,完全是自己心灵大胆的表现,题材上也就不限于牡丹杨柳四君子,画里透着农民的朴实和孩子的天真。
齐白石活跃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整个中国都在一种西化的思潮中。然而齐白石却以另外一种姿态审视世界,他做的就是一个纯粹的自已。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有自我。他的山水画一直不受人喜欢,所以后来他很少画山水,特别是到40年代,他的山水可谓是绝笔了。他的山水也是自己心境的一种体验,不管是名山大川,都是他亲自去过的地方。山水简单,大方,甚至是信笔乱涂。人们越是看不起他的山水,他就越坚特。率真的他就像一个小孩在和一个不听话的玩具叫劲,那么乐在其中。
一生做画无数的齐白石,大都是画花草,蔬菜,鱼虫。他画的题材之广,别说是大写意画家,就是工笔画家也很难相比。他做画的题材都来自农村大自然,从普通的白菜萝卜,到茨菰紫藤,从蜻蜓蝉蛾到鱼虾螃蟹,从牡丹芙蓉到不知名的野草,他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的《野草蜻蜒》题跋写到“借山【注】馆后涤专井旁秋来常开此花野草也余不知为何名”。齐白石老人对生活的观察是极入微的,他知道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放,什么季节挂果,他知道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北方的区别,他知道什么虫在什么季节鸣叫,产卵,蜕变。这与他早年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初来世的婴儿,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他将他知道的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惯和画法写在了画的题跋中,“两部蛙声当鼓吹”“晴雨可呼乎予尝问汝啼似是呼晴呼雨妇可逐乎篱兽之雄者只有汝也”。正是这种好奇,才成就了这位旷世奇才。齐白石一生留下的山水人物不多,但是都是他再看过之后画的。看得出来,他早年的木雕经历给他后来的绘画道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素材的积累、造型能力的培养都是他后来绘画的宝贵经验。
画风淳朴,用笔简练,这是白石老人的风格,有时寥寥几笔却若有神。《秋梨细腰蜂》一画,齐老用极粗糙的草纸随便地几笔便是一个梨,一只蜂。《莲蓬葵扇》《花鸟》完全是一个小孩的简笔画,痛快简约,毫不掩饰,近乎粗率。这是一个孩童才有的不做作,没有过多的考虑,只有大胆的发挥。
他画虾无数。笔下的虾非常生动,不画水却感觉画面充满了水。他画的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虾都是尾左上角,头右下角的动势。似乎很呆板,但是玄机也就在这里,他能在这种统一的方向中画出丰富的变化来,很不容易。我最喜欢的是他在1951年画的一幅《虾》。虾的身子全在一个方向,那么灵动,那么洒脱。“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制于京华”,就这么简单的题词,朴实而有趣。
齐白石一直保持着童心。他在1947年的一幅《枫叶秋蝉》里面题词道:“霜叶丹红花不如八十七岁白石。”八十七岁高龄,却把自己和风华正茂的红叶相比。齐白石一生很少有人物画。他画里面的人一头白发,却有着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有着年轻人的状态,表情夸张,诙谐有趣。这与人物的年龄比起来显得很幽默(《东方朔偷桃图》《搔背图》)。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我想中国人是需要这种自信的。总有不欣赏齐白石的画的人,也有对他进行攻击的,他也真是个奇人,他是被人骂而还之以“骂”。但是他不是人身攻击,而是粗率性格本身的显露,是儿童天真的爱和恨。他将自己缺点真诚地说出来,“吾生性多疑”,还有点小孩子气地说,“我心眼特别多”。我想在他面前我们应该释怀了吧。
“烛火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这就是我眼中的齐白石。
[注]借山:齐白石中年迁居余霞山脚下的梅公祠,他曾说过:“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所以自号借山老人。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柔藤不借撑持力,卧地开花落不惊”,齐白石常以藤自喻,他画的藤也如其人,表现出自持自守、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和天真可爱的人格魅力。
B.齐白石的画虽然不如山水画家来得大气有胸襟,但是,他的画里透着农民的朴实和孩子的天真。他的山水也是自己心境的一种率真体验。
C.虾尾左上角,头右下角的动势是呆板的,但是齐白石能在这种统一的方向中画出丰富的变化来,画出一种灵动和洒脱。
D.齐白石早年的木雕经历为他后来的绘画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中所积累的素材、培养的造型能力成为他后来绘画的宝贵经验。

E.齐白石对于别人的攻击,也还之以“骂”,表现出粗率的性格;他敢于将自己缺点真诚地说出来,表现出儿童一般的天真的爱和恨。
在作者看来,齐白石“永远的童心”在其画作中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齐白石成为国画大家的原因。
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自己也是如此:受吴昌硕影响很大,而与吴昌硕“绝世姿”不同,齐白石的作品表现出一种“蔬笋气”。怎样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峰,白石老人的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届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水调歌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来源: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③,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给侍:官名,给侍中的简称。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钟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用:使,让
B.钟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是报公耳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府事视:主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为民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2年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躲在大山中的小村庄,小河环抱,绿树掩映。每至春来,桃红柳绿,鸣禽上下,一派万紫千红落花流水的胜景,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B.有些人拿着纳税人的钱去西方学习,美其名曰“取经”,但全学些皮毛,好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学到,这和买椟还珠有什么两样?
C.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D.郭解身高不足五尺,形体瘦小,但短小精悍,处处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他的办事能力逐渐为同行所认同。
来源:2012年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B.在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作为人民领袖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先后七次视察徐州,在亲切教诲之余,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视察地级市之最。
C.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来源:2012年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外光在生活中不为人所知,                             
                                 。用红外拍摄景象就要恢复被过滤的红外光,所以需要把可见光进行过滤阻隔。
①因为它不是肉眼的可见光          
②平时拍摄时
③就像电视遥控板发出的光芒常常被人忽略
④其功效是阻隔红外光成像
⑤就在数码相机CCD前加了一块低通滤镜
⑥为了让相机拍出的画面还原到与人肉眼看到的景象一致

A.③①②⑥⑤④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④⑥⑤ D.①③②⑥⑤③
来源:2012年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是六种实用文体的部分摘录,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体特点要求,找出并修改。
(1)为了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各位务必先到接待处签名。   (通知)
(2)截至今日,全校师生为王霞同学捐款已逾五万元之巨。   (广播稿)
(3)酒后驾车,遗患无穷。                                (公益广告)
(4)因病不能参加学术讨论会,深负众望,深感不安。       (留言条)
(5)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自荐信)
(6)拙作奉上,不吝赐教。关于文学理论问题,有几处疑问,特致函垂询。
(书信)
请依照画线句的修辞和句式,在横线上另外写出三个句子,组成语意完整的一段话。
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来源: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拼命奔跑的人,向着一个一个的新目标拼命奔跑,慌不择路,踉踉跄跄;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在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的差不多了。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
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2年河南省镇平一高春期高三语文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