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山东省聊城市2010届高三一模(语文)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舷梯应验(yīng)瞥见(piē)俯首贴耳(tiē)
B.按捺妨碍(fáng)订正(dìng)鲶鱼效应(nián)
C.蜿蜒符合(fú)奇葩(bā)管窥蠡测(lī)
D.鱼船发酵(jiào)晕车(yùn)有的放矢(d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今年1月以来,新疆阿勒泰、塔城等地边疆四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出现了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物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B.在近日举行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郑洁和李娜携手改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第一次有两名中国球员同时跻身大满贯赛单打四强。
C.在电影《阿凡达》引爆3D热潮的同时,电视厂商均把目光瞄准3D电视市场这块“肥肉”,近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CES),索尼、三星、海尔、海信等厂商纷纷展示了新款3D电视。
D.“地震后,我来到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队暴队营地,得知我们有8位同志被埋在联海团总部大楼的废墟里,当时我的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王书平说:“如果没有地震,当晚大家会一起到这里坐坐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渐渐浮出水面——珠三角、长株潭纷纷     一体化进程,各区域也开始规划城际轨道网。
②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于1月17日凌晨0时12分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       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③进入2010年1月份以来,由于受罕见的        低温气候影响,黄渤海出现30年以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其中渤海海域结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超过渤海海域40%。

A.启动预订持续 B.起动预定连续
C.启动预定持续 D.起动预订连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们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思考获得一得之见。
B.娱乐圈的一些女明星为了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C.所谓“对别人用儒家,对自己用道家,对上级用墨家,对下属用法家”,虽然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传承,当然,这只是我的门户之见,姑妄言之。
D.近年来,学术造假盛行,影响极力恶劣。教育界委员呼吁,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10月29日,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B.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正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公布。
D.邓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细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亨”。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井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足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
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注]①芦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正不讳言之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备矣备:齐备
C.更千五百年更:更加
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徒: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四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积数百千年于天下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焉盖者不得已焉
C.更相讲习而传之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
D.《六经》,夫了之书也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有错误,但也是可取的,因为它对于当时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作者认为,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2)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
(3)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汉宫春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人误许”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何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2)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3)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以刘日薄西山,              ,全命危浅。(李密《陈情表》)
(4)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湖光山色》基本上是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但这恰恰说明了,本届评奖并没有把作品的知名度太当回事,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使得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颁布,第一次显得这样平静,而少了很多口舌和是非。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显示了这个奖项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目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三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业词成为汉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中有不少外来词翻译得绝妙,把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五个外来词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外来词:雪碧Sprite、波音Boeing、可口可乐cocacola、迷你裙miniskirt、秀Show
示例:雷达,音译自radar,指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雷”字,让人想到电闪雷鸣,突出了这种“千里眼”探测速度之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
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了实用意外的哪些意义?
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等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陈(陈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参加广州油画双年展;1999年在北京实施作品“数字访问”;2000年至今,策划、组织、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艺术节的筹备已基本就绪,由于本次艺术节将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目前10多位艺术家已经到达北京,此后各国艺术家会分阶段陆续到京。
  商: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有多少位艺术家参加?
  陈:到目前为止,是366位艺术家,但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因为艺术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商: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
  陈:OPEN,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主题全部都是OPEN。
  商:本届在细节上会有哪些变化?
  陈:因为本次艺术节要进行8周的时间,因此我们邀请了8位策展人。他们思考艺术的方式、邀请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从邀请艺术家的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策展思路。
  商:据了解,一直以来,“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资金主要是由您来解决,目前艺术节最大的困难是否是资金问题?
  陈:是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而且是非主流的,在资金方面肯定会有困难。

  商:行为艺术常常被大家所误读,处境比较尴尬,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些行为艺术多有暴力、血腥等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类的行为艺术作品?
  陈:从第一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到现在,我认为公众对行为艺术没有什么看法或者偏见,他们觉得行为艺术很有意思。行为艺术有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至于血腥、暴力等行为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行为艺术的全部内容。
  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举办8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月,就是想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行为艺术并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请您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下解读。
  陈:据我理解,艺术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社会、文化、历史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我把它称为理性批判。这种理性批判是通过文化的筛选以及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出于冲动、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
  同时,从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讲,我将它归纳为诗意化的语言,因为诗意是一种隐喻的美感,很多人在语言方面去寻找它的可能性,它对美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另外,行为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心灵体验包含对事物或环境的感受,一种领悟,其中包含了某位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的治疗作用,或者是一种升华的作用。

  商:据了解,“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在国内似乎很低调。您如何看待“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这种影响力上的差异?
  陈:无论哪种行业和学术方式,都分为学术价值和公众的影响力。我认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的,但是在公众中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们会想办法尽力去解决它。
  商:您是否考虑过将行为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
  陈: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很困难。市场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东西进入市场都要符合经济规律,尤其是艺术。它和股票很相像,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就要看炒家们是否愿意炒作它。行为艺术相对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不像油画已有很长的历史,运作得很成熟。

  商:您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陈:我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亚洲艺术家填补了欧洲艺术家缺乏的东西。由于亚洲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落后于西方,因此亚洲与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亚洲的问题,艺术家的敏感程度和冲击力会更强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性心灵的东西,或者更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

  商:据了解,您是画油画出身的,此后为何要转型做行为艺术?
  陈:因为我要寻找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在实验性上相比,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而架上绘画局限性较强,已经非常成熟了。
  商:您的第一个行为作品是什么?
  陈:一组名叫“访问”的数字作品。当时想把这件作品长期做下去,但是在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就停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个访问的是艾未未。
(选自2009年8月6日《北京商报》)
这篇访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记者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询问被访人的情况,而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访谈的最后?
从这篇访谈看,要使中国的“行为艺术节”能像国外的那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在中国普遍不被认可,行为艺术在中国似乎成了极端的代名词,艺术家动辄就自残、自虐,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了这篇访谈后,请你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行为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极端”的代名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