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北八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蒿莱/长篙豁出去/豁口子所向披靡/糜烂不堪
B.标识/识别压轴戏/轴心国有恃无恐/两军对峙
C.悄然/悄寂瞭望哨/燎眉毛朔风大雪/横槊赋诗
D.晕倒/晕车乘务员/乘机会百折不挠/饶有情趣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首屈一指相辅相成滥竽充数貌合神离
B.歪风邪气纪律涣散激流勇退气喘吁吁
C.淋漓尽致呱呱坠地甘之如饴谈笑风声
D.关怀备致严惩不贷无事生非残篇断简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外,一系列凝聚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雕塑艺术品,将以其特有的形式,定格这一届人类盛会。
B.新兴煤矿事故与四年前同属龙煤集团的七台河矿难如出一辙,煤矿企业片面追求产量、生产效率低、忽视安全生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C.从“最后的大师也去了”等缅怀文字及对学术风气、文化命运等问题的热烈讨论中就不难发现,众人不只感伤任继愈、季羡林二老的远行,更焦虑老一辈学人纷纷凋零,慨叹滋养新一代大师的学术土壤日趋贫瘠。
D.2010年1月6日,湖北日报发表新闻快评《善待媒体》一文,其中指出:在汗牛充栋的媒体丛林中,有极少数无良者败坏了媒体形象,但他们最终要受到受众的唾弃。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他带领技术骨干自主研发出等速测时仪,开发出训练信息分析系统,只需将受阅人员每天的训练数据输入计算机,便会自动生成优秀率、最大偏差等14项指标。
B.2010年我国将继续出台新能源政策,一方面仍将支持保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有明确的规范或监管政策,避免产业发生泡沫和低水平发展覆辙。
C.想要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色情的毒害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在思想上建立一道牢固防线,坚持自我约束,抵制网络色情的侵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D.国家通过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有民族地区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得到保障。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气候变化,从未像2009年这般引起广泛关注,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全球公映的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更是寓意无穷,让人类深思如何善待地球,如何善待共有的家园?
B.“哥偷的不是菜,哥偷的是寂寞。”小白领“偷菜”上瘾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空虚的无聊文化。
C.按照计划,德、英的风力、挪威的水力、比利时和丹麦的潮汐以及其他国家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所发出的电力将形成互通的输电网,用于解决单个发电厂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供电不稳定问题。
D.近日,“贫二代”一词在各大网站频频出现,“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

中全靠个人奋斗”成为校园“贫二代”的简单特征(2009年9月2日《中国青年报》)。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带来的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下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A.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B.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C.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D.发展低碳经济要将大气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低碳经济概念形成和提出背景的一项是        (   )

A.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B.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保持较高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生产和消费高碳能源 。
C.发展低碳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

下面的叙述中,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必将淹没沿海许多国家,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B.城市化、工业化的实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C.低碳经济带来了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D.因为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所以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低碳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B.如果要实现人们在消耗同样能源、排放同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和生活水平都不降低的目标,就必须抓好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
C.随着低碳经济的实施,人们的能源消耗结构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太阳能将最终占据能源的主要地位,化石能源必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D.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只有走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

染为主要特征的 “高碳经济”之路。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
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
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
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沈:同“沉”,沉入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就:靠近,凑近
C.迤逦咨嗟击节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D.若贵贱之状一等等:相同,一样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   )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②请隐士毕其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

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微雪
无名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够烹茶。
【注】① 槎丫:树木枝杈歧出貌。②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日:“党家应不识此?”姬日:“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空。
(1)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      ①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②         ,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发出“凭谁问:     ③  ,尚能饭否?” 的大豪情、大悲愁。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塑造了一个美丽热情、聪明善良而又刚烈坚定的妇女形象,它出自于冯梦龙的《     ⑤     》中。
(3)    ⑥   是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中国艺术报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古代帝王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而植物则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结合全文,作者有哪些“禅的意味”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
文章描写红叶,作者为什么在⑥段写到小河,在⑦段写到水鹿?
在⑨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文章②段和⑧段都写到了钟声,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在内容的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所提供的作家,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和《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贝多芬挣扎在孤独的渊谷,但他用音乐作为抗争的云梯,备尝辛酸,终于攀上了永恒的巅峰                              ;                                 。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进行评论。阅读下面材料,作简要点评,要求观点鲜明,字数30~60字之间。
根据《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许多具有推荐学生上北大的资质的中学纷纷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并在校内张贴公告并进行公示。在推荐过程中,校方表示目前制度下,成绩仍然是学校不可避免要考虑的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偏才”和“怪才”很难被挑中。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以下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标志设计把“心”和“脚”进行了融合,寓含“一起来,更精彩!”之意。请结合徽标的含义,拟写一幅对联来表达广大志愿者的心声。要求对联中嵌有“心”和“脚”,字数14~40字之间。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在字典中,“担当”作为动词出现,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意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担当”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植根人们的心灵。因为在一些特殊的关头,只有品质才会跨越思考的界限,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关系到自己、家庭、国家、社会的一些事情,是怯弱地回避逃离,还是勇敢地站出来,担当这份责任?进退之间就彰显我们品质和灵魂。
请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0年湖北八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