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浙江]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日地方一有事故,内外衮衮诸公莫不函电交驰,曰:‘伤洋乎?’不问民。”文中的“今日”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签订之际 B.《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四幅历史图片是抗战时期留下的珍贵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儿庄战役    ②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③平型关大捷       ④百团大战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凭情感
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                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④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二条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下《十二铜表法》中与该条款精神相悖的是

A.债务人在拘禁期中,如愿意,可自费供养
B.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C.若死者无父系近亲,则其身后所遗的业产得由其族人取得
D.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局部)。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时期,革命将士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B.国共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燃成燎原之势
C.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斗争
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乙对,甲丙丁全错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最恰当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中共诞生 ④五四运动 ⑤辛亥革命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 D.②③⑤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国两制”构想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在

A.都是伟人提出 B.都是解决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
C.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问:(2)材料二图1、2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问:(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问:(4)根据材料四中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分析其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右图),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问:(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  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问:(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分)

材料三   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问:(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四 2005年6月,《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题,用20多个版面做了一组有关中国崛起的特别报道,导语则为“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谅解才是出路”。

问:(4)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四中“导语”的认识。(2分)

来源: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