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安徽]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感性的思考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王确,有删改)
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B.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珠树公传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 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才俊于一时 闻:闻名
B.举子业 工:擅长
C.公卿重公才望 雅:高雅
D.既壮犹督如少时 课:考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幼犹能识 填然鼓,兵刃既接
B.士大夫习太平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C.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友麋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答: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清]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
答: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空,超过6空,则按前6空评分)
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小桥流水人家。               远《天净沙·秋思》)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来的温馨
[智利] 聂鲁达
①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
②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当我走近时,它们光裸干枯的、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高深莫测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我每回都去看望它们,因为我心里明白,它们需要我去巡礼,在清晨的寒冷中我凝然伫立在没有叶子的枝条下,直到有一天,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出远远地探出头来看我,随后出来了更多的绿芽。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栗树所有躲藏的满怀疑虑的树叶。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俨然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鸟儿在枝头重新开始往日的啼鸣,仿佛树叶下什么变化也未曾发生。
③书房里等待我的是冬天和残冬的浓烈气息。在我的住所中,书房最深刻地反映我离家的迹象。
④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在我的背后,我感到了正在与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出一阵阵遗忘的气息。春天身披新装,带着忍冬的香气,正在进入各个房间。在我离家期间,书籍被弄得散乱不堪。这不是说书籍短缺了,而是它们的位置被挪动了。在一卷17世纪古版的严肃的培根著作旁边,我看到萨尔加里的《尤卡坦旗舰》。尽管如此,它们倒还能够和睦相处。然而,一册《拜伦诗集》却散开了,我拿起来的时候,书皮像信天翁的黑翅膀那样落下来。我费力地把书脊和书皮缝上,事前我先饱览了那冷漠的浪漫主义。
⑤海螺是我住所里最沉默的居民。从前海螺连年在大海里度过,养成了极深的沉默。如今,近几年的时光又给它增添了岁月和尘埃。可是,它那珍珠般冷冷的闪光,它那哥特式的同心椭圆形,或是它那张开的壳瓣,都使我记起远处的海岸和事件。这种闪着红光的珍贵海螺是古巴的软体动物学家——卡洛斯·德拉托雷把它当作海底勋章赠给我的。这些加利福尼亚海里的“橄榄”,以及同一处来的带红刺的和带黑珍珠的牡蛎,都已经一点儿褪色,而且盖满尘埃了。
⑥还有一些新居民,就是从封存了很久的大木箱里取出的书籍和物品。这些松木箱来自法国,箱子板上有地中海的气味,打开盖子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随即箱内出现金光,露出维克多·雨果著作的红色书皮。旧版的《悲惨世界》便把形形色色令人心碎的生命,在我家的几堵墙壁之内安顿下来。
⑦不过,从这口灵柩般的大木箱里出来一张妇女的可爱的脸,木头做的高耸的乳房,一双浸透音乐和盐水的手。我给她取名叫“天堂里的玛利亚”,因为她带来了失踪船只的秘密。我在巴黎一家旧货店里发现她光彩照人,那时她因为被人抛弃而面目全非,混在一堆废弃的金属器具里,埋在郊区阴郁的破布堆下面。现在,她被放置在高处,再次焕发着活泼、鲜艳的神采出航。每天清晨,她的双颊又将挂满神秘的露珠,或是水手的泪水。
⑧玫瑰花在匆匆开放。从前,我对玫瑰很反感,因为她没完没了地附丽于文学,因为她太高傲。可是,眼看她们赤身裸体顶着严冬冒出来,当她在坚韧多刺的枝条间露出雪白的胸脯,或是露出紫红色的火团的时候,我心中渐渐充满柔情,赞叹她们含着挑战意味发出的浪涛般神秘的芳香与光彩;而这是它们适时从黑色土地里尽情吸取之后,像是责任心创造的奇迹,在露天里表露着爱。而现在,玫瑰带着动人的严肃神情挺立在每个角落,这种严肃与我正相符。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⑨可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青年时代的记忆涌来,令人陶醉: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摸过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注]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散文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选文有删改。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归来的温馨”?请分点概括。
答:                                                                        
请结合文本内容体会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答:                                                                        
(2)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答:                                                                        
第②段描写花园里的树木、鸟儿有哪些作用?
答:                                                                        
有人说,本文是散文,但也可看成是一首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文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乳(xiù)量(ɡū)细胞(ɡān) 亲密无(jiàn)
B.揣(duó)行(hènɡ)子牛(rú)差不齐(cēn)
C.包(bì)强(jìnɡ)摸屏(chù) 甘之如(yí)
D.给(ɡōnɡ) 通(jī) 贺岁(piān) 是非直(q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A.苍凉 B.游荡 C.精忠报国 D.相形见绌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南亚某些国家把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B.他在《语文建设》“学术前沿”栏目发表的关于桐城派散文研究的文章,否定的人很多,引发众多争议。
C.一首诗歌是否优美,关键不在于它是否迎合了时代,而在于它是否有一种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灵的力量。
D.这种对读书精神的守望不仅使我们沉湎在欲望中的人性有了尊严,而且使我们从平庸生活中脱离出来。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图表,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云天小区房价走势变化的基本特点,不使用具体数字(包括年份),含标点不超过35字。(4分)

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格式,运用对偶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5分)
一趟从上海开往北京的旅游专列行至江苏南京时,列车广播里,播音员正在播音:
各位旅客:我们的脚下正是六朝古都南京。这里山川形胜,人文荟萃。紫金山松柏苍翠,玄武湖波光荡漾。东吴大帝指点江山,中山国父经纬天地。诗人曾感慨:“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现在,南京正渐渐地淡出你的视野。
前方,列车将要到达的是安徽省。从群山连绵的皖南山区到沃土千里的淮北平原,这里风光秀美,历史悠久。                              。……现在,你已经随着列车进入安徽地界。
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雅安在恸哭,中国在饮泣,雅安人遭受了亲友伤逝、家园被毁的伤痛,伤痛更在国人的心头。我们拟在校刊开设“与雅安同在”专栏,请你为专栏写一段开栏语。(不超过70字)
答: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下,人们不吝赞美之辞,对一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平凡人物冠以“最美”二字,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等。主流媒体不甘落后,大量刊载“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已然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
此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来源:2013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