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中国某部门编制的1953—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示意图。以下对这张示意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 
②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工业增长率相差10倍以上
④工业增长与经济政策关系密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日报》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

A.1956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78年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B.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
D.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化情况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运动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史学家在评述新中国建设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非国有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葛元煦在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列举了开埠后人们的几种不良表现:一耻衣服不华美……四耻肴馔之不贵;五耻坐只轮小车……七耻观戏就末座。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  )

A.观念上崇洋媚外,新潮时尚
B.消费上追求奢华,讲究排场
C.荣辱观是非颠倒,风俗败坏
D.价值观日新月异,传统尽失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时期,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报纸的急剧增加,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增出午刊和晚刊,有的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支持辛亥革命 B.人们对新闻关注增强
C.北京民主思想自由传播 D.中国新闻出版业发达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a)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B.图(b)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C.图(c)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
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815
936
4774
3 792
江苏
149
1139
1288
12678
2588
安徽
 
386
386
468
1622
湖北
17
515
532
679
3414
云南
 
 
 
 
932
贵州
 
17
17
0606
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前一种“组织方式”的根本弊端,并概括其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