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A.建立俸禄制 B.设立三长制
C.实行宗主督护制 D.推行门阀等级制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是

A.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倒军阀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
C.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

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 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一条规定,经济活动中缔结契约,“其所用的法定语言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这一条款的规定

A.维护了平民应有的立法权 B.确立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
C.提高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D.适应帝国境内民族间贸易发展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的观点。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应严格遵守基督教的仪式 B.在宗教信仰上应遵循牧师指导
C.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 D.人们应自觉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一书中写道,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以下各项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①邦联体制       ②三权分立       ③联邦制度       ④政党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从1858年到190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约5到6倍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19世纪末期,俄国产业无产者的人数增速加快,1900年俄国产业工人约2百万,到1914年增至约3百万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业化进程未启动
C
1921年-1922年度,苏俄所收粮食税总额比此前规定的粮食征收指标减少了1.9亿普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盛行,政府主要通过运用预算刺激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③,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④,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你如何评价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P.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    件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48年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1861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年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西部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在三个世纪中,西班牙从新大陆共输入225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在16、17世纪,西班牙总共只有46年是和平时期。财政预算绝大部分是为了军费和还债,而债务又大多是为了战争。由于实行宗教极端政策,对宗教异端不是处死就是驱逐出境。而宗教异端在工商业者中发现,据统计,西班牙因此总共损失了50万国民。随着这些能工巧匠被驱逐,西班牙的许多工商业彻底地消失了。16世纪末期,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某些工业部门因缴税而丧失产值40~60%。从此西班牙不权丧失了它的国外市场,也丧失了它的国内市场,它已经成了法国、荷兰与英国商品的一个重要的倾销地。
——摘编自覃翠柏《西班牙何以成为“黄金漏斗”》和付正新《试论西班牙17世纪衰落的历史教训》

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16、17世纪却走向了衰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衰落的原因。

来源: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