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的这一评价

A.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B.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C.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 D.主张“以法治国”来巩固统治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专家指出,以文献记录为准,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 (47.4%)、江淮30(39.5%)、皖南10(13.1%)。安徽有50个汉代城市遗址,许多汉城规模较小。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 B.当时郡国主要在分布黄淮地区
C.两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统治者不够重视安徽地区开发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江南地区
24
93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7年孙中山在《民权初步》说:“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造成“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对中国影响有限 B.中国人已丧失了合群的天性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压抑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轻重工业比重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成果
③图一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④图一图二表明政府长期重视民生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五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 B.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C.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D.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过:“我们的先辈为后世立下了值得我们尊敬的规则:他们禁止制定针对个人的法律,因为这样的法律其实就是特权主义的体现。……因为法律为所有人而颁布和制定正是法律的观念。”材料体现出西塞罗

A.坚决反对贵族特权政治 B.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尊重罗马法中传统规则 D.推崇罗马法自由平等理念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所学分析下图,造成东西方海外贸易结果很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性质 B.政治体制 C.思想观念 D.经济结构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漫画,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B.大危机下的美国经济摇摇欲坠
C.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 D.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列举18世纪英美两国制度建设的有关史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60年,如果说在思想上是不断追求解放,其中,前30年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原则为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后30年是以实践为惟一检验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那么,在行动上,60年来就是在体制、战略和政策上的不断寻求变革道路的历史。其中,前30年是试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想主义变革道路,以不断的“革命”运动为特征;后30年则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主义变革道路,以“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为特征。
——金碚《总论中国工业变革振兴60年》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以下简称“两个不能否定”)。
——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革新、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的角度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来源: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