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力(gěi)恨(zèng)压戏(zhòu)手可得(chuí)
B.届(yīng)闻(fěi)脚石(bàn)奉为圭(niè)
C.越(zhuō)居(wō)击机(jiān)呼欲绝(qiāng)
D.男(zhái)伏(qián)停板(zhǎng)容貌丽(shū)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荒诞家具仓皇失措销声匿迹
B.誊写鬼秘顶礼膜拜应接不暇
C.告罄领衔鞭辟入理韬光养晦
D.矫情赌博不假思索春意阑姗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雾霾、环保成为本次两会代表、委员最关注的焦点话题。有代表提出,我们要加大科技改造的力度,要使碳排放量至少降低一倍。
B.在湖南卫视举办的“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每年看上去很枯燥无趣的观众抽奖环节因为有了《爸爸去哪儿》剧组五个萌娃串场而显得看点十足,到场的观众们不但获得了快乐和礼物,而且十份特殊的大奖也通过荧屏送给了全球各地的粉丝们。
C.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D.今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突然爆红,“炸鸡啤酒都教授”成为网络流行语。有关人士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帅哥美女、专业编剧班底、时时可以参与讨论的剧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这首宋词《虞美人》(陈与义)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是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                     

A.一身将影向潇湘 B.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C.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D.数帆带雨烟中落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也。
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正:使……端正
B.先王以是夫妇经:经纬、治理
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刺:讽刺
D.是谓“四始”,诗之也至:极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诗者,志之所也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B.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夫夷近,则游者众
C.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
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并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分)
译文:                                                                              
(2)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分)
译文:                                                                              
(3) 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分)
译文: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阅读下面的散曲,回答问题。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子规:杜鹃鸟的别称,鸟嘴呈红色,叫声类似“不如归去”。 ②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受牵累罢官,流寓湖湘时写下本诗。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子规”常用来抒发_____________之情。
颔联写景有何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答:                                                                  
本诗是咏物诗,主要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2)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特别是在一些宫廷戏中,大臣见皇上或奴才见主子时更是要行跪拜礼,而且显得十分威严。说到跪拜礼的产生发展,还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休息时都是坐在地上或睡在地上。由于地很硬且又潮湿,人们便在坐或睡时铺垫一些树叶、兽皮之类的东西。旧石器时代编织技术出现后,人们以芦苇、竹篾等为材料编出了“席”。自此,人们在进食、议事时,便在地上铺一块席子,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的要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与太中大夫贾谊议政,谈话十分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离贾谊近一些,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由于志趣不同而割席分交,更是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由于那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因而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类似于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传入中原。传说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在“胡床”启迪下,人们发明了椅子、凳子,因而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生活中的“跪坐”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坐、跪、拜分了家,但跪拜礼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周代对跪拜礼的动作和对象则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的最重者,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在九拜中属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位九拜中第三位。前三拜称为“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其实也就是作揖。
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阶级根据其阶级利益,对各种礼仪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虽然也感到跪拜礼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因而仍被延续。据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记载:清朝的宰相、大臣们与皇帝、皇太后谈话时,均“一溜子跪在地上”,其中不乏有年纪大者,听力不佳,跪在后边听不清皇上讲的什么,只好推推前面跪着的人,问一下所讲内容,以免有违圣命。也有的因怕跪久了支撑不住,不得已在裤子的膝盖处加衬一些厚点的东西,名曰“护膝”。不过,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不愿意向清朝皇帝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被多少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被清军俘虏后,也不曾向清军行跪拜礼,最多只是对四川都督骆秉章“长揖不拜”。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他们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取消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已势在必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刚一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就宣布取消跪拜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虽然是袁世凯窃居着大总统职位,但鉴于形势,他也不得不宣布:“所有礼节,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今天,握手、拥抱、亲吻、致意已成为当今礼节的时尚,特别是握手,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见面和告别的通用礼节。然而,跪拜礼仍未绝迹,特别是在亚洲一些国家的农村或偏远地区,跪拜礼仍是少数家庭中晚辈对长辈表示尊崇的礼节,但其生命力却是异常苍白的,它的最终消失,还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跪拜礼的产生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最早,它代表着一种(   ),后来,逐渐成了(            )的标志。
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跪拜礼的特点 B.跪拜礼的历史演变
C.跪拜与文明礼仪 D.跪拜礼与社会进步

下列各项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自从“胡床”传入中原之后,跪拜礼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只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B.跪拜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无论是姿势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C.因为鞠躬礼简单明了,所以,后来鞠躬礼就完全取代了跪拜礼。
D.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人们最终会摒弃跪拜礼。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选自《品中国散文》,有删改)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听雨的奢侈”中“奢侈”的含义。(5分)
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等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请赏析文中划线语句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
儿时的“我”和长大后的“我”,对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央视“听写大会”掀起汉字书写热
从央视科教频道低调开播到收视飘红,再到挺进央视一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年夏天在中国中小学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场汉字书写高潮,连以前很少看娱乐、竞猜、选秀节目的父母们也对这档节目“痴迷”颇深,和电视上的小选手一起挑战每一个汉字书写的乐趣。
由于汉字本身特有的复杂结构,每一个汉字都拼写正确并不容易。加之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通过输入法“选字”成了人们写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少在纸上书写大量汉字,催生了很多人“提笔忘字”的现象。
不同于充满着争议价值观和为博眼球而炒作的相亲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追求的并不是收视率,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直言:“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
(选自《新民晚报》 “盘点2013年度国内十大文化新闻:听写大会掀起汉字热”)
请你结合以上消息,谈谈 “汉字听写”成为受热捧的综艺节目的原因。
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上述材料阐述了孔子对“君子”的一些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
答:                                                         
                                                             
                                                             
请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关于“君子”的言论,简要谈谈你对“君子”的认识,不超过140字。
答: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女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要经历。”
请根据这句话,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来源: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