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兴精神与人生洗礼
袁济喜
中国诗兴精神表现出生命的脉动,它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因此,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便高度关注这种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彼此关系,贬斥不良文艺现象,以推动文化精神的向上发展。
其实,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开始注重用诗来进行教化,形成了专门的诗教,另一些具有相对独立人格的诗论家则力主诗歌的抒情写心的功能,从魏晋时的嵇康到清代的袁枚都是这派诗论家的代表人物,但大多数的诗人与诗论家往往游离于二者之间,包括《文心雕龙》与《诗品》的诗学观,它们体现出古代士人“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格追求。
诗兴精神体现出一个时代向上的时代精神,而当一个时代面临着风衰俗怨,人民痛苦之时,便有许多仁人志士出来重振诗兴精神,以改变风气。比如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通过对盛唐之音的呼唤来振奋民族精神,感动人们的情绪。严羽之后,通过呼唤盛唐之音来振奋精神,重建文化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士人的共同心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诗论家王夫之写过著名的《姜斋诗话》,他力图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重建诗教精神,将诗兴视为圣人救世的要径。
王夫之认为诗兴是生命力的激活,圣人以此激活人的生气,振奋人的精神,而没有诗兴的人生虽生如死,虽觉如梦,诗兴人生是反抗平庸的要径,是建设理想人格的途径。他的话对于当代人生大有启发意义。
正因为“兴”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遗产,现代一些著名美学人物便十分关注这一范畴。比如梁启超十分注意从传统人物中找寻现代人生价值,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屈原与杜甫的态度便是如此。1922年11月3日,梁启超发表了两次讲演。在《屈原研究》的讲演中,他将屈原的作品与哥德相比较,赞叹:“这类作品,读起来,能令自然之美,和我们心灵相触逗,如此,才算是有生命的文学。”这样的见解,不能不说是建构在他对于中国文学精神的深刻了解之上。在另一讲《情圣杜甫》的演讲中,梁任公感叹:“但我希望这位情圣的精神,和我们的语言文字同其寿命;尤盼望这种精神有一部分注入现代青年文学家的脑里头。”梁任公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对于现代人的振聋发聩。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写下了著名的《摩罗诗力说》呼唤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表现出激进的文化主张。宗白华先生则强调诗兴对于生命意志的激活,他在四十年代写就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将魏晋之兴与哥德精神相融合。朱光潜先生则在他的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中十分看重“兴”之中蕴含的审美人生意味。他们通过对传统诗兴精神的重释,融会中西,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日益为社会的紧张节奏所支配,为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所困惑,而艺术也染上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色彩,人的艺术生命创造力几乎被平庸与无奈所窒息,大量的低级趣味的文艺现象毒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心灵世界,毁灭着年轻一代,因此,重温国学与诗兴精神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的人生洗礼,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选自袁济喜《国学十讲》,有删节)
下列对“诗兴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兴精神”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表现出生命的脉动,因而许多仁人志士贬斥不良文艺现象,以推动文化精神的向上发展。
B.“诗兴精神”体现出一个时代向上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仁人志士出来重振诗兴精神,以改变风气。
C.“诗兴精神”被鲁迅、梁启超等人重释,这种重释,融会中西,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诗兴精神”与国学的关系的重温,在对我们的人生洗礼,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在中国古代被统治者用来进行教化,形成了专门的诗教,还被一些具有相对独立人格的诗论家用来抒情写心。
B.严羽《沧浪诗话》通过对盛唐之音的呼唤来振奋民族精神,这种做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士人的共同心声。
C.王夫之认为诗兴是生命力的激活,是圣人救世的要径,诗兴人生是反抗平庸、是建设理想人格的途径。
D.梁启超等人十分注意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心雕龙》与《诗品》的诗学观,游离于嵇康和袁枚二者之间,它们体现出古代士人“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格追求。
B.梁启超在对于中国文学精神的深刻了解之上,将屈原的作品与哥德相比较,赞叹他们的作品,读起来,能令自然之美和我们心灵相触逗,是有生命的文学。
C.鲁迅呼唤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将魏晋之兴与哥德精神相融合,朱光潜十分看重“兴”之中蕴含的审美人生意味,这是对中国传统诗兴精神的重释。
D.今天,大量的低级趣味的文艺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的紧张节奏、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艺术上越来越多的商业色彩等因素有关。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吉州。再迁秘书丞、知汾州,坐事除名。未几,复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初,拜右正言、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三年,拜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
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 之。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尝总机密之职,在吾左右,当以怀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 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咸平初,拜礼部尚书,罢政,出知河阳。逾年,知开封府。五年,以京府务剧求罢,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寻迁刑部尚书、知天雄军,徙河南。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未几,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
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既卒,帝悯其孤弱,并禄以官。
(选自《宋史·温仲舒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庐坏,不亡即死堵:堵塞
B.民感其惠,为画像 之祠:祭祀
C.当以怀为务绥:安抚
D. 居渭南,土著已久素:一向

下列全都直接表现温仲舒“敏于应务” 的一组是(   )
①愿推恩宥,以绥民庶
②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
③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
④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⑤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
⑥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仲舒熟悉民情,直言进谏:端拱三年秋,彗星见,仲舒认为徭役、赋税过重,应该推恩宥,以绥民庶,得到皇帝的赞许。
B.温仲舒居官为民,得到敬仰:淳化四年,温仲舒在秦州妥善处理各部族之间的关系,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百姓十分感激。
C.温仲舒不和皇帝心意,遭到贬斥:皇帝认为羌族内属,素居渭南,居住已久,一旦擅意斥逐,可能导致骚动,于是罢黜温仲舒官职。
D.温仲舒能力出众,深受信赖:景德年间,并州缺乏长官,皇上认为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
(2)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霁夜:下雨之后明朗的夜晚。
诗歌的第二、三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这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的赏析。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娘的打工梦
雷高飞
我娘在细雨绵绵的春天里说,儿,赶明儿忙完了地里的活儿,我出门打工去,赚点钱给你们读书。
春天里百花噼里啪啦开满了枝头,草儿眨眼间绿了山野。一座又一座山坡,一丘又一丘水田,抖着满身的露水看天地间我娘渺小的身影。我娘埋着头锄一阵地,又扶着锄头望一望南边的山,她的眼神很遥远。
我娘种完西山头一大坡的地,又赶去撒石沟山的黄豆。把这两处肥地都忙活完了,还有陈家大地、菜子洼、大老坡、瓜山、石门坎等着去收拾。地里煞了尾,又该是田里了,一棵棵秧苗得插到大块大块的水田里,一点都不能耽误,误了稻米长不结实。
我娘从田里直了直腰板儿,说,赶明儿忙活完了田里,我下广东打工去,回来给你们带好多的衣服,听说那边的衣服又便宜又好看。
不知不觉中,春天连尾巴都不见了,知了在树上吱吱地乱唱,布谷鸟唱完了“早栽包谷”,又换成唱“早薅包谷”,一声声监督着人们。
山上的玉米一块比一块绿,又绿又苗条,苗条得让人心疼,它等着喝肥料。
我娘看完地回来,就急巴着等我爹送肥料回来,等不及了,就披着蓑衣踮着脚在雨中张望,终于看到我爹的破三轮车屁颠儿屁颠儿地从马路冲上了回家的土路。
我娘披着蓑衣在细雨中为玉米追上肥,又说,等补完雨水冲跑的秧苗,薅完地里的包谷,我就去打工,过两年,我们在屋基上盖新房子。
我爹的破三轮车在通往县城的马路上轰来轰去,拉完了人,又赶来拉我娘从山上背下来的包谷了。
这是秋天,一袋袋还没有褪掉叶的玉米棒,一捆捆黄得要炸开的豆子,一个个圆溜光滑的大南瓜,堆满了屋子,堆到了门外。我娘和满满的背篓,还陷在玉米堆里,喘完了上气,下气突然嚷了出来,等地里忙完了,我出门打工去,你看人家小山华、小东英家,不用种地,就盖了平房,盖了平房也不住,外面好过,人家都好久不回来了。
我爹的声音也从玉米堆里爆了出来,你尽做白日梦!打工发得了财?打来打去这村里有哪个出头的,人家不回来,那是连回来的车费都没有,年都不能回来过了……
秋一天比一天深了,草木凋零,我娘的打工梦却还生生不息。她说,等冬天闲月,或是明年,我出门打工去,去广东……
又是一年。我弟弟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城的一所高中,我去送他,我娘也想一起去。
我娘早早地起来梳洗,还戴上了柜底陈年的大头花。
我娘迈上汽车的那一步很庄严,在车上却稀里哗啦地吐起来,头贴着窗晕来晕去,眼睁了又闭,闭了又睁,十分紧张。旁边的一个城里女人,狠狠地瞪了我娘一眼。我知道,我娘第一次坐汽车不习惯,她只坐过我爹的破三轮,最远只到过镇里,十五分钟的路程。有时我爹的车上人多了,我娘就下来走路,她为我爹可以多拉一块钱而走得十分有成就感。
到了县城,我娘果然分不清东南西北,她拽着我走路,有红灯绿灯时我就在一边遥控:左,右,停,走,冲。
我娘看着那些形形色色的人、花花绿绿的店、风风火火的车、宽宽大大的路,她很晕,她的新鲜感自豪感恐怕要留着回村后再发挥,此刻她面色铁青,当晚她死灰一般地躺在旅店的床上,大门不出,一听见外面车的刺耳叫声她就心乱如麻。
打那以后,我娘再不提打工的事,她问我,广东有多远?我从书柜里拖出中国地图,对她说,假如我们家离县城有一颗黄豆那么远,那么到广东就有五十颗黄豆那么远。
我娘可能计算不清,她可能又晕了。她没有问广东有多繁华,但她肯定知道那里是最繁华的,比县城强无数倍。
意外的是,我娘不但没有再提她那曾经生生不息、雷打不动的打工计划,也没有向人具体描述县城的见闻——要知道,那是她此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全长48公里,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选自2013年《小小说月刊》)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中“种完”“又”“忙活完了”“还有”“地里”“田里了”等词语的选用,表现“娘”的劳累,也突出了“娘”想去打工的急切的心情。
B.“你尽做白日梦!打工发得了财?”一段通过“爹”的想法和“娘”的“打工梦”的对比突出“娘”的“打工梦”不切实际和虚荣。
C.“我娘可能计算不清,她可能又晕了”“那是她此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全长48公里,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暗含这作者对当代农民的嘲讽之情。
D.全文大量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农村的妇女形象,行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文章更显形象生动。

E.本文作者多出运用口语描绘人物形象,这和文中塑造的“娘”的形象特征吻合,不仅显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使小说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简要分析文中的“娘”的形象特征。
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文章的多次出现类似“忙完了地里的活儿,我出门打工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作用的理解。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大山
习近平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害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动乱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独特。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
1991年春节,在离开正定6年之后,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到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了。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
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
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高尚的品格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选自2014年1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82年早春,习近平要求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在县文化馆工作,已经成为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B.习近平到正定工作后读了几篇贾大山的小说,并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产生一种钦敬之情。
C.贾大山与基层民众关系密切,历史和文化知识渊博,语调诙谐幽默的,分析合情入理,情绪乐观豁达,所以化解一些矛盾。
D.“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这些细节的描写,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贾大山的深情厚谊。

E.本文反映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到南方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
文章结尾“他那高尚的品格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贾大山表现出哪些高尚的品格,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贾大山是著名的作家,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他的小说的特点。
文章中说“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贾大山作为“朋友”和“兄长”的看法。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官提醒广大网络游戏爱好者,对于网络Q币、游戏账号、游戏点卡等虚拟财产,也应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切不可贪图一时利益而舍身求法,以免悔恨终身。
B.美国与菲律宾两国军队“肩并肩”定期联合军演的开幕式5日在菲律宾军方总部举行,该演习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和中国过意不去
C.为制造比赛悬念,国际乒联又在几天前煞费心机地进行了缩减各队参加世乒赛名额的改革,这让提议双打比赛可以跨国配对的中国队颇有些无奈。
D.如果说温家宝总理像一位引经据典的儒者,温文尔雅让人如坐春风;那么李克强总理则如同一位乡间走出的智者,朴实敦厚令人觉得亲近。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在曹溪寺举行的佛诞节法会时承诺,将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国家政策和体系,以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全,避免类似“岁月”号沉船悲剧不再重演。
B.乌克兰临时政府已经抱定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各种矛盾、积怨集中爆发,眼前的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本世纪初风雨飘摇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C.澳大利亚交通部长于本月5日称,分别作为飞机制造商和引擎生产商的波音公司和罗罗公司可能会被要求在新一轮搜寻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工作中承担一定费用。
D.温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通过“三位一体”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低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活跃度、心理调适能力和活动能力比较强。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干出破坏社会安宁甚至伤害生命的暴行。
①但在复杂的环境下,“三股势力”的作祟容易使纯正的信仰被歪曲,宗教思想被错误利用
②以错误的解读、偏激的阐发,诱使人离开信仰的正道而堕入歧途
③宗教本是人们对崇高和超越的精神追求
④所谓宗教极端思想,就是歪曲宗教信仰的本意
⑤如基督教宣称“博爱”,伊斯兰教强调“和平”,佛教追求“觉悟”
⑥并体现着生动的现实关怀

A.③⑥①⑤④② B.④②③⑥①⑤ C.③⑥⑤①④② D.④②③⑥⑤①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下列的一个长句变为4个短句,注意不要改变原意。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够便利的西亚各国之间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经济合作区域。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字。(每句不超过10个字)
谈到青年的             时,习近平说,            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                 ,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米”公司2013年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含税销售额达到316亿元。2月11日上午,郁亮带着80多名万科员工、11名中城联盟的朋友赴小米取经,雷军到场给大家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分享了小米创业历程、小米商业模式特点和他对互联网思想的理解。演讲的核心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这七字中核心是口碑,把用户当朋友,不要把用户当上帝;怎么做口碑?靠的是专注,只做一款产品,每一款产品上下的工夫比别人大;专注还不够,还要做到极致,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以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不得抄袭。

来源:2014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四期(新课标版)语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