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浙江绍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根据字形注出拼音。
(1)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quán qū        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高尔斯华绥《品质》)
(2)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tán huā yí xiàn            ,未老而先亡。(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3)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做奖赏。(鲁迅《拿来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填空(请选择其中5句。填写时注意序号的对应)。
(1)且矫诏纷出,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全球约有29%的人存在各种睡眠问题,中国居民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2.7%。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呢?睡眠讲究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B.公众对于明星娱乐信息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根据中国社科院一份《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上网阅读新闻是互联网用户重要的网上活动,而在诸多新闻类型中他们阅读最多的正是娱乐新闻(65.5%),其次才是国内时事(55%)。
C.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D.脸型扁平、小眼睛、单眼皮……美剧中的中国人往往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但是“定型化”并不是只针对华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沁人心脾的文章。他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B.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C.老张照惯例把买回来的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D.为了救活这家小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新产品的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而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②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
③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富矿”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
④那么其弱点恰恰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
⑤西方人也有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
⑥因而艺术与工艺不够发达

A.⑤②①③④⑥ B.⑤③④①②⑥ C.③①④⑥⑤② D.③①④⑤②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看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请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
(2)这幅漫画的主旨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节选)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殆                         微              
下列各项中与“而幸生也何为?”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B.是寡人之过也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求人可使报秦者

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B.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大阉亦逡巡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亲魏楚,下兵三川对……友善,与……交好
B.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疲惫的,衰败的
C.臣请其故 陈述,说明
D.不如伐蜀之也万全,完美

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屯留之道人君神器之重
B.挟天子令天下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
C.而王不争焉,争于戎狄相如招赵御史
D.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司马错认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样,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C.司马错强调想要富国强兵、称王天下,就一定要扩大国家的领土,让百姓们富足,并广施君主的恩德。
D.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宫怨  【唐】 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诗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           
结合全诗,说说诗题中“怨”的情感内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下列各项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就近取例,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两个事实批评“送去主义”。其中特别讽刺了送梅兰芳博士去苏联这事。
B.鲁迅认为,“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媚外卖国。这是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由向来的闭关锁国而走向媚外卖国。
C.“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是漫画笔法,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媚外求荣、打肿脸充胖子的可耻行径。
D.“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运用反语手法,讽刺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政策,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像话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在这里怎么理解?
“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吃 客      苏童
(1)此人照理说是到了德高望重的年纪了,头发已经白得像腊月里的雪,一根黑的也看不见,奇怪的是他的气色很好,他的皮肤不老,其红润与细腻堪比初生的婴儿。他的眼神也不见一丝浑浊,老年人中常见的迎风泪、睑毛脱落、眼屎过多的毛病他都没有,他的眼睛在饱览了七十年风霜之后竟然清澈如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何以如此?有什么灵丹妙药吗?老人说,有,吃,吃呀,吃出来的。
(2)大家并不怎么尊敬他,街上老老少少的人都叫他小三宝,很明显这是一个乳名,小三宝,哪里听说一个老人被满街的小孩唤做小三宝的?可这样离谱的事情就发生在小三宝身上。他的孙子那会儿刚刚学会说话,也伊伊呀呀地对他祖父说,小——三——宝——抱——抱。
(3)小三宝对抱孙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他对吃感兴趣。他站在家门口与人聊天的内容大多与吃有关,他批评肉铺里卖的冰冻猪肉要不就是皮太厚,要不就是没有皮,总是不好吃,炒肉丝怎么炒都嫌老,烧红烧肉吧,怎么烧吃起来都不香。人家说,那也没办法呀,猪肉这么紧张,有冷冻肉吃就算不错了。小三宝站在那里神秘地摇头,微笑着说,有地方买新鲜的农家猪的,你们不知道罢了。人家自然就追问那个地方,这时候小三宝便打岔了,你想打听的他不透露,他把话岔到竹笋上去了,他说,码头那里有宜兴过来的船,卖竹笋,那笋很嫩,炖腌笃鲜不错的。
(4)大家现在应该看出来了,一个本该是德高望重的人被人唤成小三宝,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5)小三宝的妻子是个节俭的善于持家的老妇人,虽说是近墨者黑,她也特别喜欢翻看女邻居的菜篮子,告诉别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但她对吃的兴趣基本上是过日子人的态度,她一直不赞成丈夫这个吃法,不是反对美食,是反对他为了吃花了好多本该储蓄的钱,谁都知道,小三宝虽然家底殷实,但他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都没成家,算算看,要花多少钱?你嘴上省一点是一点,小四小五明年都要结婚了呀!这一大把年纪的人,怎么就不懂事呢?老妇人经常像教训孩子一样教训小三宝,这时候小三宝清澈的眼睛里掠过一丝迷惘,很快他就想明白了,说,毛主席说的,自力更生,让他们自力更生嘛。
(6)小三宝在吃的问题上执迷不悟,早晨他往市中心去,对老妇人说他去大公园打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是个幌子,小三宝天天去老字号的黄天源吃早点,有一次让一个邻居撞见了,看见小三宝面前放着一碗鸡丝馄饨,一只炒肉团子,还有一块白糖玫瑰方糕,小三宝当时不免有点慌张,一手擦着嘴角上的油,对邻居说,回去千万别告诉我们家老太婆。
(7)邻居确实是替他保密的,不幸的是经济账最终是由储蓄金额和抽屉里的现金反映的。这年国庆前夕小三宝的四儿子五儿子一人打了小三宝一个耳光,大家一定猜到为什么了。小三宝捂着脸跑到邻居家,泪流满面,邻居也听见了这个家里的战争之声,不知道怎么安慰小三宝好,后来就听见小三宝自己在安慰自己,他说,这个年头,如果吃点好的都吃不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第二段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小三宝的“吃货”形象的?
请简要赏析第(5)段划线句的内容。
你认为小三宝鹤发童颜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以“被岁月偷走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行补全题目,构思成文,不得抄袭、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