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特级教师贲友林:数学课堂上,你会如何说话?

更新 2022-01-14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这是一节数学课,学习内容是“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堂总结时,一位学生说:“四则混合运算,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括号就是银行卡的金卡,优先;如果有中括号,那是银卡,接着优先。”

      听课教师都笑了,我也暗暗为他叫好。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与经验来解释数学问题,说出富有童趣的语言。而这样的话,从教师口中能说出来吗?

      课堂中的话语,到底注重的是什么?那位学生为什么能说出“小括号是金卡,中括号是银卡”这样的话语呢?一是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是生活滋养了他的话语;二是把新学的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借助已有经验来解释、表达新的对象与内容;三是表达的过程就是他尝试运用语言的过程,不受现成话语的束缚,而是在寻找“自己的句子”。这也正启示了教师该如何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

      其一,教师要有丰富而完整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有日常生活,也有教师的教育生活。教育生活应当包含课堂生活、阅读生活、写作生活等。如果课堂生活变得机械,教学语言便没有了创新的土壤。而阅读生活的贫瘠,也会让教学语言失去丰富的根源,难以如活水般灵动;写作生活的缺失,让教师失去了审视语言的机会。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一同阅读报刊、撰写小文章的习惯,即便是一道数学习题的分析与解答,也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还要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怎么分析?用什么方法分析?分析中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分析的话语怎么说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有想法、有收获?“文章虽小,意义不小”。这个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语言的过程,更是锻炼自己教学话语的过程。特级教师贲友林:数学课堂上,你会如何说话?

      其二,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对接,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与学生适应的“浅出”接口。想起自己曾经教学一道数学题的经历,题目是“如果a、b、c是不等于0的不同自然数,A=a×b×c,那么A至少有几个因数”?教师的想法是:“要考虑至少有几个因数,在a、b、c中,有一个数是1。若a=1,这样3个数的乘积是bc,即A=bc,A的因数有1、bc、b、c。A至少有4个因数。”学生是怎样想的呢?a、b、c分别是1、2、3,乘积是6,A=6,A的因数有1、2、3、6。A至少有4个因数——这是许多学生的想法。

      可以看出,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许多问题的思考过程与方法还需要具体的例子支撑。因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一个例子够吗?于是学生会再举例子。在举不同例子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然后通过推理完成问题的解答。这一问题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起到了组织他们学习的作用;如果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先呈现出来,那学生几乎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其三,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话语中找灵感,尝试“直接引”“学着说”。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引用学生的话语。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的一节数学课,其中有引导学生学习估算这一内容。从计算结果考虑,可能估算得到的结果比准确计算的结果要大,学生称之为“大估”;可能估算得到的结果比准确计算的结果要小,学生称之为“小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也就“引用”学生的这两种说法,使课堂氛围轻松有趣。

      教师也要适度学着说学生的话,借用学生的说法改造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年级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成加法表与减法表,教师组织学生横着看、竖着看。这两种“看”,一年级学生都能听懂也会观察。之后的斜着看,学生听了再去观察就有点费劲了。我上课时,一位学生边用手比画边说:“像爬楼梯一样看。如果这样(学生用手比画,意思是从左上角向右下角斜着看),就像下楼梯一样斜着看;如果这样(学生用手比画,意思是从左下角向右上角斜着看),就像上楼梯一样斜着看。”学生教会了我,边用手比画边讲解“像爬楼梯一样斜着看”。二年级讲初步认识角,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说哪个角大。一位学生回答:“角像张开的嘴,角2大,因为它的嘴张开得大”“角的大小是指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学生用形象化的语言解释了这一点,准确、生动,化解了认识的难点。“角像张开的嘴,开口越大,角越大”,教二年级学生时,教师不妨这样描述,既不失数学的特质,又紧贴儿童的认识与理解水平。

      透过教学语言,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思想一览无余。教学语言的表达不仅是一种技艺,而且好的表达有利于学习关系的创造和优质学习的实现,可以促进师生作为共同体一起发展。

 

(作者系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随手点个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