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教育部张卓玉: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双减会是基础教育的基本政策

更新 2023-10-16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自8月份以来,各地落地双减的动作都非常快,但在落实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困难,也听到了不同的声,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

 

第一,  双减政策是应急措施还是基本政策?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重要的态度分歧,部分行政领导、校长老师、家长群体,他们认为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压力过大,于是出台双减来应对。

 

有另外一种声音的人,回到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的初衷,认为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期,双减会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

 

1958年,教育部曾下达过第一份关于减负的文件,有人统计,从80年代到现在,教育部及国家层面下达的关于解决学生压力的问题达到50个左右,可见“减负”不是新话题,而是老话题。也因此有人理解,过几年谈一次减负,这一次会不会是对过去若干政策的重复?有不少人持这种态度。

但我认为,我们要持积极的态度,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双减会是基础教育的基本政策。

 

实际上,教育部最近几年围绕减负话题已经有了系列性的文件,不排除以后还有相关的政策分配。双减政策文件明确讲到,一年启动,三年要初步见到成效。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基本态度是,把双减政策作为很长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

 

第二,  对于双减政策,是临时应对还是从长计议?

 

按我的理解,整个教育系统,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等,都应该从长计议,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落实双减,绝对不等同于学校的作业减少了,社会上的补习班关闭了,它需要一个制度体系,整体系统需要长期考虑这件事。

 

第三,双减政策,是旧时代的延续,或新时代的开启?

 

从50年代开始,学生压力过度的话题就被提出来了,到现在继续,未来5年或者10年以后,可能还会提同样的话题,不排除若干年以后同样的文件再出台。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整个旧时代老问题的延伸。

 

我个人更愿意把双减政策看成是一种信号,双减政策拉开了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曲谱。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个历史节点,出台这份极其重要的文件,出台后,国务院党中央到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抓这件事,我觉得不应该把它看作是过去若干文件、若干政策的延续,应该看作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开端,也开启了我们国家从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历史序幕。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不解决双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建议梳理学生负担与压力的清单

 

借助落实双减政策,校长也好,老师也好,需要认真思考和梳理一个问题——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到底有哪些?

 

很多地方一谈双减,就只有认为校外补习,或者学校作业。实际上,现在学生的负担和压力,绝不仅仅是指校内作业多,校外补习多,还存在大量无形的负担。

 

借这个机会,我们需要做基础性的工作,梳理下学生压力和负担到底有多少。

 

一,来自学校的负担与压力(作业、成绩要求、荣誉要求,等等)。

 

作业是最显性的,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许多无形压力,比如荣誉要求,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荣誉、班级集体贡献、年级贡献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二,来自家长的负担和压力(补习、成绩要求、压力氛围,等等)。

 

校外补习非常显性的,已经发展到必须采取措施治理的阶段,实际上来自家庭、家长的压力,远远不止校外。

 

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学生的任何考试,都有成绩和排名要求。还有是家庭形成的压力范围,父母有形无形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很高,孩子回到家里,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没有享受到他所在年龄段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反而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我曾和一名初中生聊过,他说自己最怕的是在家听到父亲的叹息,每一次叹息,感觉是对自己的不满,对学习成绩的压力。

 

三,压力原因:生存所迫、文化传统、政绩要求、教育观念(命运、面子、苦学、排名、功利、双基)。

 

给学生构成的压力背后,能够追问的原因很多,如生存所迫、文化传统、政绩要求、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对学生的负担太重了

 

大家想一下,一位小学生和初中生,当他投入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而不是为了健康成长、兴趣学习,而是为了改变命运,小学生、初中生一旦有这样的想法,试问孩子们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一种压力吗?

 

许多家长不是只关注孩子自身的幸福,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面子,为了他在社会上对亲戚朋友有交代,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就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是一种表面上对学生负责,实际很自私的传统观念。

 

再有就是苦学。苦学是中国优良传统,但一定程度上过度了,如传统的头悬梁锥刺股,其实对学生无限制的苦学要求。而在今天,对于正在面临应考的初中生、高中生而言,他们所承受的苦学的压力不亚于头悬梁锥刺股。

 

我们是时候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思。

 

还有来自政府部门,学校校长的政绩要求,他们一味关注排名,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

 

还有特定时期形成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老师根深蒂固的“双基”思维,因为对双基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学生的刷题任务非常重。

(二)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我认为要利用“双减”政策落地非常难得的契机,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关键是建立相关机制,减少负担和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动力。

 

1、从家长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长培训手册(负面清单,陪伴,交流)

 

有必要编制研发家长手册,教会现在的家长如何做家长。尤其是我国从温饱社会、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中,家长观念,家长教育小孩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通过家长手册,积极倡导家长更多地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关注家长和孩子们的交流等等。

 

2、班主任:研讨,形成系列措施。

班主任和减负非常密切。利用这次双减落地的契机,深入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动力,效果,每个学校应该对于班主任工作形成系统的措施,并长期坚持下去。

 

3、学科教师:统筹三改——教学、作业、评价

 

我建议“统筹三改”,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作业改革、评价改革,三种改革不到位,学生的压力本质上不可能减少。

 

4、管理层:形成整体、持续的改进方案

 

从教学行政部门、学校层面,我觉得应该制定各个层面系统的研究方案,整体设计,持续推进,通过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真正解决学生负担和压力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仅仅在操作层面是不够的,应该借助双减政策,开展基础问题讨论,从温饱——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深入思考教育教学、学生压力、有关教育价值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在很多的做法,是在小康、温饱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我国从小康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应该发生什么变化?如物质底线,生存质量,休闲社会,个性发展。

 

过去迫于温饱,我们必须考虑物质需求,家长、学生大多考虑地是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有基本的生活。而在现代化社会中,除了要考虑基本的物质需求(即生存质量),其他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我们既要关注孩子,周一到周五的生存质量,他会不会工作,是不是优秀的员工?与此同时,应该关注学生周六周天的生存质量,他们怎么度过闲暇时间,有没有业余爱好?

 

休闲社会。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我们正在逐步进入了休闲社会,休闲社会意味着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在减少。

 

个性发展。过去,我们保底是所有的学生都要接受基础性的教育,到了现代化社会,底线要求得到保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个话题在我们步入温饱小康的时候谈,但真正能把个性发展提到议程,是当我们步入了一个相当富裕,社会发展水平相当高的时期,而当下我们正在步入这个时期——现代化社会。

 

(三)保障学生休息权

1、保障学生休息权的意义与措施——红利,幸福,精力,慎谈加

“双减”明确讲要保障学生的休息权,通过减少作业,控制校外补习,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享有应该有的休息权。但现在很多地方,一边喊减,一边马上在加。从这件事情的现实需求来讲,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学生休息落实的问题。

 

中小学生是否应该享有社会发展的红利?社会发展的红利是从一周休息一天,发展到一周休息两天,不排除以后一周休息两天半甚至三天。这种社会进步的红利,中小学生有权享受吗?应该享受吗?成人社会普遍有周六周日,而中小学生要享受周六周日休息权,好像很奢侈。

 

还有学生的幸福。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取得成绩背后的生活质量。绝对不能说,中小学不要谈幸福,幸福是以后大学毕业工作后才能谈的话题,绝对不是这样。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追问,他们过得快乐吗?他们幸福吗?

 

我们希望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首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周六周日没有应该有的休息,学生即使坐在课堂听课,他在桌子上写作业,精力也不能够保障。“加”要谨慎地加,千万不能这头减那头加,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应该休息的权利。

 

2、学生休闲素养的培养及其意义——自由自主、质量、个性、无意图结果

 

在温饱时代,我们不敢提休闲素养,因为教育的意识一致。到了现代化社会,一个人没有休闲素养,就不是现代化的社会力量。

 

思考一下,一个学生一天或一周中真正意义上自由自主的时间有多少?他能把一切都放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进入休息日,没有任何负担的状态有多少?

 

休闲素养是学生个性化发展非常好的契机,我特别欣赏无意图结果这样的命题。有些活动表面上和校内学习、中高考成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真正个性化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自由自在的选择他想做的事情,很可能产生无形的效果。

 

3、走出内卷(恶性循环)的突破口

 

最后想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有一个热门的词叫内卷,我们传统上叫恶性循环。基础教育真的进入了恶性循环,走向内卷,需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到底在哪里?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来源:海南省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节选自张卓玉《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分享

分享: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随手点个赞
0